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关键词》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中的关键词

  □首心

  与前几年的《常识》一样,梁文道的新书《关键词》,依然采用见微知著的方法,透过热度较高的语词,对当下中国进行切片式分析。

  关键词,通常是一个语词,我们也可称其为一个概念。它的功用,一方面是对事实或观念的抽象、浓缩和提炼,另一方面,又可作为一种解释。比如“富二代”这个词,它可以用来指称一个社会群体,也可以用来作为对一种现象的解释,或某一个问题的答案。比如,如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为什么这么成功?”“嗨,因为他是富二代嘛!”

  诚然,关键词的解释性功能不可或缺,但这容易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常常使得思考停留在一个粗浅的层次。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对深层原因的追溯,非常容易被这些大而无当的语词阻挡住。比如“富二代”,大众已经习惯于用它来解释某个成功者的全部历程,至于成功者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则全都被我们选择性忽略掉。这个略含贬义的词汇如再搭配上愈演愈烈的仇富心理,简直相得益彰。在《泄愤杀人》一文中,作者历数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校园连环血案,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媒体们统用“泄愤杀人”来形容此类事件?媒体给出的原因是,社会不公使得某些边缘人积愤积怨,从而寻找弱势群体“泄愤”。同时,更令人困惑的是,受众居然真的接受了这个说法,不管其是否笼统,也不问这些案件背后的差异所在,便不再追问深层原因。

  书中各章中的关键词,有的是现实的折射,有的则是我们需要加以警惕的模糊解释。在“公民”一章中,梁文道通过对“炫富”“爱国”“泄愤杀人”等关键词的解读,映射出国人难言的心态。面对“语词”一章里的“过程”“模式”“国情”等关键词,他提醒我们,不要将这些作为复杂社会实情的唯一解释。“文化”部分中,他对如今我们过于强调文化相对性,以及处理敏感问题时总是双重标准的做法,表示担忧。通过对“国家”一章中“维稳”“盛事”“主旋律”等词汇的解构,则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理念。

  作者正是带着一种冷静审慎的旁观者心态,鞭辟时事,提供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