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远/摄
1978年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4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阳泉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繁荣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40年间阳泉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经过梳理归纳,我们选取了改革开放以来对人们影响较深、记忆犹新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启迪阳泉干部群众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精神,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乘风破浪,攻坚克难,成就阳泉更加美好的生活,成就阳泉更加辉煌的明天!
1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平定(阳泉)模式”闻名全国
1983年,市委、市政府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均耕地数量较少的实际情况,为满足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的愿望,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思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平定模式”,后扩展为“阳泉模式”,这就是以平定县为代表的阳泉乡镇企业,依托“黑、白、黄”资源优势,遵循“挖内涵、扩外延、上水平、创名优、增效益”的发展方针,以集体经济为主,不断提高资源附加值,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致富阳泉农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三转三结合”的发展道路,即地下转地上、地下地上相结合,采掘转加工、采掘加工相结合,低档转高档、高中低档相结合,保持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1984年,全市共有乡镇企业5675个,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5.43亿元;到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达到16083家,从业人员17.62万人,产值31.7亿元,阳泉农村经济一直保持全省先进水平。
进入新世纪,我市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市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开启了新一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征程。
2 组建阳泉经济开发总公司,迈出解放思想第一步
1984年春天,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组建阳泉经济开发总公司。公司开业后,组织各路人马跑资金、跑铁路、跑国家物资总局等部门。从国家信托投资公司筹资,从日本引进了100台15吨级大货车,每台10万元。又通过国家租赁公司贷款1300万元,从东北齐齐哈尔等地买回5列共200节火车皮(每节6万元),并在天津塘沽建起了发煤站。这些举措,大大缓解了阳泉市煤炭、耐火材料、铝矾石、硫铁矿等产品运输紧张问题,而且货车返回还把沿海城市的漂亮服装、精美食品、家具用品、工业产品等运回阳泉,使阳泉人民在衣着、化妆、用品等方面享受到了大都市居民的待遇。阳泉遂被人们称为“小香港”“小上海”。阳泉经济开发总公司的运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公司后期停办,但在改革开放初期,阳泉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敢想敢干的精神和品质,永远值得褒扬、学习和借鉴。
阳泉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每一次经济社会大发展,都是思想大解放的结果。进入新时代,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中,全市上下展开了“解放思想、完善思路,聚力推动转型发展”的深度调研,再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新,致力于闯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3 大规模推进旧城改造,走在全省城市建设前列
阳泉大规模旧城改造工程,始于1984年。经过近十年改造和建设,阳泉市区旧貌换新颜。在道路方面,先后改造和新建了桃北西路、桃北中路、泉中北路、桃北东路、桃南西路、古城路、小阳泉路、南庄路、北岭坡路、洪城路、华盛街、巨兴街、深圳街等主要街道和城市干道。在商业网点方面,先后改造和新建了兴隆百货大楼、兴隆集贸市场、巨灵百货大楼等较大商业设施。在教育方面,先后改造和新建了阳泉煤炭专科学校、阳泉电视大学、市委党校、工业学校、劳动培训中心、市一中、市三中等39所学校。在医疗卫生方面,先后改造和新建了市一院手术楼、老干部病房、市二院门诊、肿瘤研究所、中医院门诊楼、职业病防治所、防疫站大楼等工程。在饮食服务方面,建成上星级阳泉宾馆,同时新建和改建了阳泉饭店、人民饭店、迎宾饭店、上站二饭店等。在文化事业方面,新建了工会大厦、青少年宫,改造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阳泉电影院、东风剧场等。在体育事业方面,建成了面积9895平方米的阳泉体育馆。此外,在公用事业方面,完成了阳泉煤气暖气管工程。在邮电通讯方面,建成了1.3万门的纵横制电话交换机,结束了市区、郊区及平定县手摇电话的历史。在园林设施建设方面,新建了狮脑山森林公园,改造了南山公园。阳泉市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引起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及兄弟城市的关注。1987年6月,时任建设部部长叶如棠专程视察。同年10月,山西省旧城改造及城市规划管理经验交流会议在阳泉召开,充分肯定了阳泉市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成就。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极大提高了阳泉城市服务功能,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如今的阳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总体功能明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 百团大战纪念碑(馆)落成,跻身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百团大战纪念碑(馆),位于市区南5公里处的狮脑山主峰,是山西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1997年,百团大战纪念碑(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6年,为了缅怀抗日英烈的丰功伟绩,阳泉市委、市政府于4月5日开始动工修建百团大战纪念碑(馆),并于1987年6月30日落成,占地面积16665平方米。
百团大战纪念碑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圆雕、两座题字碑、烽火台和仿建“长城”组成。最高处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平台,平台中心高耸着大理石主碑,三角形的角上各立一座副碑。主碑高40米,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寓意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威武不屈、抗击外敌的革命精神。三座副碑,形如军旗,象征着参战八路军的第129师、第120师和晋察冀军区三支大军。三座副碑之间相距105米,寓意着参加战役的105个团。由三角形平台往下,从第一座题字碑到主碑之间形成了三个阶梯,寓意着百团大战经历的三个阶段。由主碑和三座副碑以及两座题字碑,组成一个巨大的箭头,直指石太铁路,寓意当年百团大战以破袭正太(石太)铁路拉开序幕。东西两侧设有4个烽火台,由227米蜿蜒起伏的仿建“长城”连接,寓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百团大战纪念碑主碑正面镌刻着彭真的题词“战绩辉煌,永垂史册”8个大字,两侧分别为徐向前的题词“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薄—波的题词“百团大战,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的一页,必将载诸史册,永放光芒。”第一座题字碑正面镌刻着“百团大战纪念碑”七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背后刻着“百团大战示意图”;第二座题字碑的正反两面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阳泉市委员会、阳泉市人民政府撰写的《百团大战纪念碑记》和《狮脑山战斗记略》。
百团大战纪念馆,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于1995年8月15日建成的。2010年12月,在百团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实施了百团大战纪念馆新馆工程。新馆坐落于百团大战纪念碑以西400米,馆高12.34米,建筑面积3232平方米。新馆设计以“在太行山上”为主题,通过馆内外浮雕、布展等元素,再现了伟大英雄儿女战斗和生活情景。馆内分上下两层,一层展出珍贵照片300余幅、实物900余件、文物750余件及电子讲解、档案史料等大量文史资料。二层充分运用声光电、全景画及大型沙石模型等手段展现出狮脑山上我军那场顽强的鏖战场景,真实记录了百团大战的历史足迹。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百团大战纪念馆又进行了改陈布展,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有百团大战内容的综合性纪念馆。201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同志来阳泉调研,对百团大战纪念馆的布展内容提出了重要指示。现正对百团大战纪念馆进行第三次改陈布展。百团大战纪念碑(馆)的教育宣传作用日益凸显,现已成为阳泉市规模最大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5 实施五项地面工业发展工程,成为阳泉产业转型发展雏形
作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阳泉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煤炭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了地面工业发展五项工程,即河坡电厂2×5万千瓦工程、4万吨硫酸工程、1.2万吨氯碱工程、6000吨电解铝工程、晋盂钢铁厂6吨氧气顶吹转炉工程。实施这“五项工程”,表明了市委、市政府领导较早地意识到发展工业是壮大市级经济实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条件;较早地意识到发展地面企业是适应市场变化、发展阳泉经济的必然趋势。这“五项工程”实施后,充分依托当地煤炭等矿产资源,尤其是解决了我市“有铁无钢”“有矿无铝”的问题,而且河坡电厂的建设还是全国第一家地方集资的电厂,这些都为我市构建完善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产业技术人才,包括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企业人才,也为当时我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一定效益,积累了宝贵经验。由于体制、机制、市场等诸多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企业停产,但当时“五项工程”的全面实施,为后来全市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市工业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6 设立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勇当体制机制创新排头兵
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1993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从郊区划出平潭垴、上五渡、下五渡、河坡、王垅5个行政村,辖区面积10.56平方公里,设立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规格为副市级。1996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省级开发区。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党工委、管委会本着“软硬环境一起抓”的原则,一方面先后投入近3亿元,通过劈山填沟、筑坝造地,在人称“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猫脑山上动迁土石方470万立方米,建成了一批“七通一平”(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平整土地)的建设用地平台;同时,通过狠抓区内的绿化、美化、亮化,建成了3个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草坪和2万平方米的苗圃,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初步实现了优美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组建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管委会下设了办公室、经济开发部、财经部、规划建设部、社会管理部5个办事机构,并由招商服务中心具体对进区企业实行项目审批、土地征用、工程建设、工商登记等“一站式”全程服务,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开发区先后获得“山西省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省矿机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殊荣,成为阳泉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示范。
为进一步拉大开发区建设框架,2015年5月1日,市政府采用托管的形式,把郊区李家庄乡侯家沟村、驼岭头村、长岭村,杨家庄乡张家洼村、路家山村,平定县巨城镇庙堰村等6个行政村正式交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使开发区区域总面积达到19.19平方公里,共辖11个行政村9个社区,户籍人口5.2万人,总人口约8万人。
2017年,开发区积极探索“三化三制”,一方面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内部管理上加快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开发区管理运行机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一区多园”模式,以开发区为主体,整合东区、白泉、荫营3个工业园区进行扩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同时,开发区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建设,营造招商环境,先后有百度创新中心、三和呼叫中心、慧泉大数据中心、上海御目品牌管理公司等2316家企业入区,为阳泉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产城融合示范区”。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用制、绩效工资制改革,提升创新力,为尽快跻身国家级开发区打下坚实基础。
7 实施百日“两路”工程,创造基础建设奇迹
1996年6月25日,国家和山西省“八五”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胜利竣工,结束了山西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太旧公路全长144公里,该路起于太原武宿,途经榆次、寿阳、阳泉、平定,终至省界旧关,与河北省石家庄一级汽车专业公路相接,是山西省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高速公路。太旧路横穿阳泉东西,阳泉境内长66.73公里,而通向阳泉境内的两头却是一个严重瓶颈。
1996年3月10日,阳泉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铺开与太旧路接轨的平定路、赛鱼路“两路”建设工程,彻底解决了通向阳泉境内两头的严重瓶颈。平定和赛鱼“两路”全长16公里,宽40米,双向6车道,共完成投资3.2亿元,属城市一级道路。其中,平定磛石桥至兆阳玻璃厂路段由12米扩宽改造至40米,长4.82公里,由平定县建设局承担;兆阳玻璃厂至义井桥由12米扩宽改造为40米,长3.89公里,由市公用事业局承担;赛鱼桥至坡头路段,由24米扩宽改造为40米,长7.2公里,由市交通局承担。建设资金由市财政、银行贷款、全市集资解决。两路于6月22日竣工通车,使境内公路与太旧高速浑然一体,并在不足百天的时间内孕育了“抓住机遇、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两路”精神,创造了阳泉基础设施建设的奇迹。两路的竣工通车,不仅为缓解晋煤外运的紧张状况,消除过境车辆给市区带来的重度污染,改善阳泉市的投资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打开阳泉走向世界通道,标志着阳泉交通事业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在“两路”精神鼓舞下,阳泉公路建设成绩斐然。后来又先后新建了李荫路、义白路、307复线、新城大道等一级公路,同时,阳五、西外环、阳左高速公路建设全部竣工通车。阳泉市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为120.02公里,位列全省第一位。
8 桃河河道综合治理,成为市民游览休闲健身好去处
桃河是阳泉人民的母亲河。自西而东横穿市区,世世代代养育和造福于流域百姓,尤其是在夏秋丰雨季节,清水潺潺,堪为阳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直到20世纪50年代,桃河仍是清澈见底,四季流水。但此后,随着阳泉市重化工业的发展,桃河污染日益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疏于管理,致使河道内垃圾乱倒、私挖乱采、杂草丛生、乱排乱放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城市市容市貌,而且污染了城市水体,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给城市防汛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进入21世纪后,市委、市政府把治理桃河这项关系到全市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民心工程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2002年8月27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桃河阳泉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方案》。9月1日,召开桃河治理誓师大会,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全线开工。桃河阳泉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规模从赛鱼桥至五渡桥,由西向东全长9.03公里,整个河道由原先的150米宽,改造为主槽宽70米、两侧滩槽平均宽40米的复式河道,滩槽部分全部绿化。主体工程分为水工部分和绿化部分。2003年7月18日,桃河阳泉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全部竣工。
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建设生态环保型城市,在桃河治理工程之后,开始对桃河公园河道实施蓄水。桃河公园河道梯级蓄水工程从赛鱼桥至五渡桥,全长8460米,建设118座溢流坝,对河道下挖0.5米,坡度调至8‰,溢流坝前蓄水深0.7米,蓄水末端水深0.1米至0.2米。每级蓄水长87.5米,每级蓄水量2340立方米,蓄水河槽不护底。溢流坝建成后共形成60万立方米的水体,总蓄水量28万立方米。
2007年3月22日,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桃河市区段赛鱼桥至五渡桥开始正式蓄水。桃河南北两岸,四根直径约0.8米的水管同时喷出水柱,清澈的水流蜿蜒前行,汇合后在“水梯田”中形成一块块平静的水面。这项工程是北方干旱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经过10多年的桃河综合治理,昔日一个污水横流、乱石滚滚的干河床,变成了72万平方米的集绿化、美化、亮化、景点配套的自然公园。在长达10公里的桃河内,尝遍百花香,赏雕塑奇石,既突出了阳泉地方特色,又具有现代化和生态化风格。桃河公园已成为阳泉市民游览、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9 率先退出污染严重“黑三甲”,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
阳泉是座因矿而立、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在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环境污染大、生态欠账多、经济结构重、转型步履艰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2004年,阳泉市在全国113个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排位第二,与临汾、大同一起位列全国污染严重排名的前三位,被戴上全国污染严重“黑三甲”城市的帽子。面对巨大压力,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治污减排为主线,以蓝天碧水工程为抓手,全力打好矸山治理、电厂脱硫、淘汰落后产能、区域环境整治、水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攻坚战。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治污、控煤、降尘、管车、治矸、监管、增绿、净水等一系列举措频频出台,坚持向污染宣战、向绿色转型。仅用一年,就摘掉了全国污染严重第二的“黑帽子”,空气质量排位由全国倒数第二位前移为倒数第八位,前移了六位。2006年,阳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取得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天数由7天到348天的突破,再现蓝天碧水,实现了由重污染城市向宜居城市历史性跨越的重大转折。
进入新时代,面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出现的众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市委、市政府聚焦打好蓝天保卫战,力争在环保倒逼上取得新突破。全力主攻扬尘、企业无组织排放、机动车污染“三项整治”,从严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持续推进工业提标改造、清洁取暖工程、矸石山“三治理”,打出最严环保组合拳,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
10 实施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农民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从2009年开始,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阳泉市先后实施了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阳泉实施的影响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
2009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至2010年两年时间,在全省农村实施第一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即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到2010年12月底,全市新建通村水泥(油)路238公里、改造中小学校舍276所、建成169个村级卫生室、建成各类饮水工程311万处、完成26个村的村通广播电视任务。第一轮“五个全覆盖”工程任务圆满完成。
在第一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基础上,2011年初,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阳泉市适时启动实施了农村第二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即再用两年时间,从2011年至2012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到2012年10月底,第二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完成。两年内,阳泉市共完成了1626个非重点村(自然村)、完善581个重点村8620公里的街巷硬化工程;完成了535个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并按每建一个店给予连锁商店2000元、配送中心1000元的发放补助;完成了1188个农家书屋、981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新建1115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提前一年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的目标,受益人数达26309人;阳泉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99万人,共为全市20.73万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5467.58万元,发放率100%,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两轮“五个全覆盖”的实现,使全市农民生活覆盖的范围更广、质量更高,大大改善了阳泉“三农”的落后状况,对阳泉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极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有效解决了困扰农民多年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购物难、养老难等一系列的难题,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让农民的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11 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召开,绿色成为阳泉亮丽名片
2011年8月30日至31日,山西省造林绿化现场推进会在阳泉市召开。会议全面总结“十一五”以后全省林业工作,深入分析“十二五”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造林绿化工作。全省造林绿化观摩现场线路总里程210公里,途经6个县区、12个乡镇、74个村、6个停车观摩点和10个途经观摩点。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先后前往郊区新城森林公园、阳泉辅城森林生态园、盂县东寨林业生态经济沟工程、平定县松树山环城绿化工程、平定县北川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郊区桃林沟生态园区6个观摩点进行参观。会上,阳泉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称号,盂县跨入“山西省林业生态县”行列,郊区、平定县被授予“全省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典型的干石山区和煤炭资源型城市,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突出“生态阳泉、宜居家园”主题,围绕“身边增绿靠大树、山上治本靠禁牧、产业增效靠核桃、林业推进靠改革、资源增量靠管护”的思路,坚持不懈造林绿化,做到矿渣堆上造绿色、干石山上建生态,实现由煤铁之乡到森林之城的华丽转身,演绎出人人接触绿、享受荫、观赏景的生态效应。2012年,阳泉市正式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3年3月,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行列。到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75%。“让森林环抱城乡、让城乡走进绿色”。绿色已成为阳泉的一张亮丽名片。
12 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建成,大数据产业发展迈出坚定步伐
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位于阳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2012年8月19日,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在此奠基。奠基仪式上,山西省政府与百度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周期为4年,一期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和环保节能等方面都处于亚洲一流水平。2015年7月21日,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内数据中心的首例应用,开创了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新纪元。
建成的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数据存储量超过4000PB,可存储的信息量相当于20多万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同时,由于使用了百度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低功耗服务器,数据中心CPU总量高达70万颗、CPU内核总数超过300万个。此外,数据中心采用多项适用中国环境及法规的高科技来提升整体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可实现节能约43%,在绿色环保方面达到亚洲一流水准。作为百度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的故乡,阳泉市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百度云计算中心项目落地发展,成为山西省转型综改的重点标杆项目。
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项目的建设,对阳泉市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信息产业飞速发展,起到积极示范作用,为把阳泉打造成华北地区信息化产业高地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云计算中心与山西省着力打造的高科技产业相互契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13 阳大铁路全面启动,构建晋东发展良性循环
阳大铁路项目起点位于石太客专阳泉北站,途经阳泉市盂县、郊区、平定县和晋中市昔阳县,终点位于昔阳大寨站;线路全长79.07公里,其中新建线路44.771公里,利用既有白荫线、阳涉线33.121公里,新增北站到发线1.1776公里。新建线路中,有桥梁17座、隧道9座、涵洞72座,全线桥隧比50%。整个工程按照国铁I级标准设计,单线、客货两运、电气化、自动闭塞、牵引质量5000吨,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沿线共设阳泉北、盂县东(预留)、河底、郊区(预留)、阳泉东站、平定、宁艾(预留)、大寨8个客站。
阳大铁路工程于2016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今年9月10日,项目阳泉北至阳泉东站T梁架设全部完成;11月16日,项目9座隧道已全部贯通,截至目前,阳大铁路站前工程完成92%,站后工程完成53%,其他工程正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
阳泉北至大寨铁路项目,是山西省南北铁路网的重要连接线,承载着阳泉市140万和晋东地区300万群众改善出行条件的热切期盼,是服务阳泉、晋中两市沿线客运和煤炭集运的客货共线铁路。阳大铁路建成后,将为沿线居民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的出行条件,对于促进区域内煤炭、旅游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客货运输服务质量,优化区域交通运输结构,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改善红色旅游环境和大寨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外运都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
14 刘慈欣《三体》作品获奖,登上世界科幻文坛
2015年8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系列《三体》三部曲获第73届“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系列《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
《三体》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雨果奖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为纪念“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ack),命名为雨果奖。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堪称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2016年3月,由凤凰卫视和凤凰网发起,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清华大学揭幕。刘慈欣赢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7年,他的作品又荣获“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刘慈欣与他的作品已成为阳泉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8年10月10日,刘慈欣创作研究工作室也正式揭牌成立。“中国科幻文学40年高峰研讨会”在阳泉举行,在刘慈欣的影响带动下,阳泉的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
15 三大水利工程竣工,奠定未来阳泉发展基础
2016年7月1日,备受阳泉人民关注的娘子关供水二期工程、城市饮用水水质改善工程、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三大民生水利工程胜利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这三大水利工程的竣工投用,彻底解决了困扰阳泉多年的“水瓶颈”,补齐了制约城市发展的“水短板”,构建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良好的“水生态”,为阳泉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娘子关供水二期工程,是全省“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大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搁置10年之久后于2014年又重新启动。工程的建成完工,结束了30多年来市内单线单管供水的现状,不仅从根本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还保障转型升级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阳泉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根本性转变。
城市饮用水水质改善工程,于2015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施工地点位于平定县娘子关镇市自来水公司一级泵站南侧,占地面积约18亩。工程采用“自清洗过滤器+二级纳滤”最先进工艺,通过降低饮用水的硬度和硫酸盐浓度,使饮用水的各项指标优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于2015年5月开工,为山西省“十二五”时期确定的重点工程,是首批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的示范项目。工程的竣工投运,可完全处理市内产生的所有生活污水,对减轻桃河水污染负荷、保护娘子关水源、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减轻城市供水压力、改善城市饮用水环境、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16 脱贫攻坚再战再胜,整体脱贫步履铿锵
2016年,按照山西省的总体部署,阳泉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对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进行全面部署。阳泉市没有贫困县,但有插花式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940户29506人,贫困村130个。自打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主体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了确保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市委对各级领导、各层次包带领导、驻村工作人员全程管理监督,对任务考核实行阶段兑现、年底兑现。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对完不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单位全部否优,个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到2016年底,阳泉市精准脱贫8843人,退出贫困村45个,脱贫实现首战首胜。2017年,全市脱贫实现再战再胜,累计实现脱贫17338人,贫困村退出53个,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初期的4.8%下降到2018年初的0.54%。2018年对全市最后的32个贫困村、3325名贫困人口进行总攻坚、总脱贫,实现在全省率先整体脱贫。
17 扎实开展“五城联创”,山城整体形象更加靓丽
2018年4月10日,阳泉市召开“五城联创”动员大会。会议对阳泉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以必胜的决心、实战的状态、扎实的工作,确保推进“五城联创”。
“五城联创”中,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五城联创”的重要内容,也是阳泉市2018年至2019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创卫办公室、督查考核组和工程项目、宣传发动、铁路沿线和架空线路、健康卫生、综合整治五个创建组。全市分为城区、矿区、郊区、开发区和阳煤集团5个片区。
自创卫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统筹、区主体、部门主动”的工作机制,树立“一盘棋”理念,主动担当,履职尽责,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市容市貌综合整治、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和“创卫攻坚项目”“公共场所卫生改善”“规范设置早夜市、便民市场和农贸市场”三项重点工作,积极想办法、出实招、解难题,全市创卫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开展“五城联创”活动,极大地改善阳泉的营商环境,提升了阳泉城市功能,特别是提升阳泉城市品位和文明水平,增强了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阳泉城市在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方面迈出了崭新步伐。
18 聚力“六大突破”、实现转型崛起,成为奋进新时代的阳泉行动
2018年9月28日,中共阳泉市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又一次吹响了改革开放再出发、转型崛起正当时的集结号。会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骆惠宁书记在我市调研时的讲话要求,围绕全省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聚力“六大突破”,实现转型崛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阳泉篇章。
全市上下在聚力“六大突破”、实现转型崛起的进程中,即登高望远、融入大势,在扩大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在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项目为王、龙头带动,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合理布局、提升品质,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环保倒逼、生态优先,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保障民生、补齐短板,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六大突破”,既是转型崛起的路径,也是转型崛起的目标,是推动阳泉改革开放的总抓手。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咬定目标,坚定不移地按照总体要求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相信阳泉各项事业一定会迈上新台阶,阳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以上稿件由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朱静、毕瑾璟、赵晓蕊、杨军、李静提供)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