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 + 高效行动派。」
谈起笔记,可能是每一个曾为学生的人,心中的痛。
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一旦我们过于沉浸工具本身,我们往往会忽略原初目的。之于笔记工具,亦是如此。
我就是这样一个曾经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人。在折腾了数十款笔记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纸质笔记本、Word、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Onenote、Typora、幕布、为知笔记、备忘录、语雀、Goodnotes、Notion等笔记工具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新的笔记工具上花了多少时间。那一刹那,我深刻地领悟到:「很多时候,我只不过是喜欢尝鲜罢了。」
因此,为了减少在笔记上的无用功,我们其实要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互联网时代,让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变得轻而易举、理所当然。我们常常在做出一个决定后很久,才会冷静下来反思,我们当初究竟为何如此?仔细想想,不是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学科、所有的人都适合使用笔记工具。有针对性的使用,指哪儿打哪儿,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
回到笔记工具上,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它,才能使之发挥最大效能——亦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毕竟,我们肯定不是为了拥有厚厚的一摞文字材料,而是将知识和技能,真正地装入我们的脑袋里,并且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在这里分享一句我越来越觉得有道理的话: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运用起来才是力量。
因此,我们整理笔记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为了充分运用其中的知识。脱离了知识的实践,知识的学习常常会沦为空谈,并在不久后被忘在九霄云外。
虽然从目的来看,「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但是,总有一些产品,相比其他同类产品,更能提升效率、更加美观大方、更加稳定安全,成为细分市场的佼佼者。
这让我们能够以工具为杠杆,从更丰富的维度记录笔记、思考学习,并发挥出笔记应有的十成功力,而非让其籍籍无名于我们的电脑中。
基于此,我总结出了Notion作为笔记工具,为我们带来的三大「主线功能」:
不仅如此,Notion还有两大「支线功能」:
上述五个功能看起来普通又常见,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Notion将其绝妙的设计融入其中,带给用户其他笔记工具无法得到的体验和(请允许我借用健身领域的词汇)泵感。
具体内容,我会结合Notion的优势,在下文中细细介绍。希望能给Notion的老司机和新朋友带来一些新的心得和体会。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我使用了一些有趣的词汇,来助力这篇文章的展开,希望你能喜欢。如果你还有更多绝妙用法,评论区见!
想必在少数派冲浪的各位,对于Markdown并不陌生。
值得一提的是,Notion的Markdown排版非常漂亮,和我派有得一拼。并且,你可以通过输入,在文中任意位置添加具有超链接跳转功能的目录(table of content)。其他内容我无意赘述,只是作为第一点提炼出来。
如果你还不了解Markdown,请参阅此篇文章快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认识与入门 Markdown」。
如果你曾经体验过文件丢失的痛苦,那么你一定会知道文件云同步的重要性。对于本地文件,「坚果云」给出了我十分满意的答案——本地、云端双重文件保护、随时恢复文件、极速下载等。在此,也将坚果云安利给各位,毕竟每个人的电脑都有大量的本地文件需要妥善保管。
回归正题,受限于文件类型,本地文件其实很难达到我下文的其他要求。使用本地文件作为笔记工具,我实在无法忍受。当然,如果你非常看重安全性,你也可以考虑「Typora+坚果云」的组合。
几乎每一款笔记工具都支持云端同步、多设备访问,这不足为奇。但是,当我在使用Notion后,我突然发现更重要、更好用的,或许是云端实时同步。
当我习惯了不再去找「保存键」后,输入的体验就变得无比顺滑,随时随地打开就能继续输入,当我有事离开也可以随时关闭,结束输入。仅仅少了保存这一个操作,体验感瞬间翻倍。
这一点为什么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保障你在联网状态下所进行的每一秒的工作都不会丢失。请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一点,都是血泪教训啊。
当然,如果使用的是Notion客户端,而非网页端,那么即使我在脱机工作,Notion也会在下次联网后进行同步,不会让我的心血被浪费。
我常常需要同时用到我储存在Notion的多条笔记,或者有时候当前笔记没处理完、我不想关闭这个窗口、却又想先处理别的笔记,类似的情况下,窗口多开显得非常好用。
按下,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再次按下,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再次按下,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再次按下,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再次按下,你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窗口……好了好了,禁止套娃。
满足这3点,我觉得Notion已经能淘汰很多敌手了。
颜值即正义。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曾经对这句话十分不屑,深信自己在乎的是内在。但事实证明,如果面对的是排版凌乱、难以操作、如同乱葬岗一般的Word文档,我是很难坚持学下去的,不出十分钟我的思绪就已经飘到了家里的厨房了。
值得一提的是,颜值不能简单的和「UI设计」划等号,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是「广告」。我曾经在我派文章「2020 还在用印象笔记,这些方法我想对所有学生说」的评论区里,难得一见众人异口同声地吐槽印象笔记软件里的广告,这种同仇敌忾的感觉让我不禁莞尔一笑。当然,Notion是完全纯净、没有一丝丝广告的。
总之,我使用Notion越久,越感叹这个软件各种设计的绝妙。
笔记工具的主体毕竟是文字,但如果满屏幕文字,又会让人觉得有些许心累。Notion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一个页面的标题都能用上emoji。
无论是纯文字的页面,还是表格、时间线等数据库的页面,你都可以在页面的顶端标题处,为当前页面添加一个emoji。这样子,会给我们的笔记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个性化特征。如果你不选择emoji,页面将会使用默认的emoji📄。
从小到大,当我们在写作、阅读的时候,我们其实采用的是线性的结构,即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宛如一条线一样顺滑。在这种结构下,写作似乎意味着必须「行云流水」。可实际上,这样的观念让很多人畏惧写作,因为一旦卡壳,即使对后文有灵感,也无法继续书写,这似乎也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和平庸。
同时,「拖拽」开始显现出它的强大之处。当我们想要更换内容的顺序时,选中并拖拽即可,非常符合生活逻辑。相比起其他笔记工具,需要使用鼠标、键盘选中、剪切、粘贴而言,方便了很多。
这样子的设计,暗示着我们的写作不再必须遵循严丝合缝的线性结构,而是转向可松散可连贯的块状结构。
一旦我们对文章或笔记的逻辑顺序产生新的想法,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拖拽来实现。一旦我们遇到瓶颈,我们也可以通过预留空白block来跳过,先完成其他部分的内容。
Notion中的block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常见的上下排版,Notion还支持左右排版。
一听到排版,我就会回想起被Word文档那凌乱而不安分的排版所支配的恐惧。但是在Notion中,大可不必担心。
通过拖拽至一侧,Notion会自动等分左右距离。如果想有所侧重,也可以通过拉动中间的分界线来实现。无论你后续在任意一侧加入多少内容、什么类型的内容,Notion都会让它们乖乖地呆在分界线的一侧。
做到简约并不简单,往往比做到复杂要难得多。因此,我常常觉得Notion像是设计师开发出来的笔记工具,让用户使用时总能感觉到:一切虽然简约,但却刚刚好。
当我们在讨论电子笔记的时候,很多时候只会想到它在「输入」和「保存」上比纸质笔记优胜的地方。实际上,还有很多小技巧,能够让你的电子笔记弯道超车得更远一些。
很多作笔记的人,都会忽略「超链接」这个不算高级、但绝对能让笔记使用体验翻倍的玩法。
虽然这一点也是电子化笔记老生常谈的优点了,但是,Notion比其他笔记走得更远。
现在,大多数笔记工具都进行了全平台开发,使得手持各种设备的用户都能被囊括其中。但是,我依然觉得,支持使用浏览器网页访问的笔记工具,真香!
这意味着你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中打开——而没有一台能上网的设备会没有浏览器。
另外,如果你的设备存储空间有限、不想被客户端占用太多空间,或者你使用的浏览器支持各种强大、好用的自定义操作(如Vivaldi浏览器),那么你也不应该错过Notion。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很喜欢将自己的笔记打印下来阅读的纸质笔记爱好者,那么一个支持浏览器访问的笔记工具意味着,你可以直接通过「打印网页」来快速获得纸质版的笔记,十分方便。
纸质笔记的一个重要弊端在于无法被快速检索,我们只能通过一页一页翻动,来找对应内容。这时,如果在纸质笔记本上贴有一些标签,便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
而在我派的付费课程「高效信息管理术2.0」中,作者曾探讨过电子笔记是否应该添加标签。如前所述,添加标签的本意是让我们在后期能够快速检索所需内容。
但真实情况是,对于电子笔记,我们会直接搜索。标签其实很少派上用场。
Notion支持两种重要而好用的搜索方式——全局搜索和当前页面搜索。
用好这两个检索功能,大大减少了我们在寻找上所浪费的时间。
听到数据库(database),总觉得是很高科技的东西。其实大可不必将其束之高阁。简单来说,妈妈们买菜记账的小本本、初高中班上用来统计书本费用的表格等等,都是数据库的缩影。
换言之,数据库,只不过是「excel表格」罢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运用数据库来做什么?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Notion强大到变态的一点是,只要你创建了database,无论你最初使用何种视图,都无所谓——因为每个视图之间可以自动相互转换!
但是,每个视图之间所展现的属性、排序和过滤,却又相互独立。这样子,每个视图之间既足够独立,又足够共享,妙哉妙哉。
对于个体而言,不像是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企业所收集的数据库,我们的数据并不是成批成量一下子出现的,而是靠我们每天的记录或积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因此,在累计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排序和过滤手段,可以让我们积累数据更加一目了然和便利。(以下内容讲解均采用表格视图)
排序,即按照某一种标准,升序或降序排列。Notion支持对任何Column进行排序,无论是数字、文字,还是选项。如果是后者,Notion会按照选项列表里的顺序进行排列。
请不要一听到函数就想起学生时代被各种函数方程所支配的恐惧。相信我,真的不难。当你在Notion里输入函数时,Notion会提示你各个函数的用法,虽然是用英文写成的,但只要你读过高中,你就一定能看懂。
第一个函数「结束日期」,用来自动推算截止日期。设置好「开始日期」和「学习期限」后,这个函数便会自动计算出截止期限。
第二个函数「截止尚余」,用来自动计算「结束日期」和今天的差值,用天数倒计时的方式督促我快点学习。
第三个函数「日均需力」,用来自动计算当前任务的平均难度。这个比较有意思,我通过手动设置当前任务的「长度」和「难度」,这条函数便会根据「长度」、「难度」、「截止尚余」三个参数,计算出当前任务的平均难度。
「日均需力」妙在哪里呢?因为有3个指向性不同的参数,这样子既考虑了任务的耗时,又考虑了任务的难度,还考虑了任务的紧急程度,算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参考指标。随后,我只需要按照「状态」、「日均需力」进行降序排列,尚未完成的、数值越高的任务越需要优先处理。
在这里用到的是Notion数据库的Relation和Rollup。Relation,即关联内容;Rollup,即自动匹配。
在这一列选择关联某个其他的数据库后,你便可以在此勾选与这一行相关的其他数据库的内容。比如在「选题库」中,当你关联了「文章库」后,你便可以选择与当前选题对应的文章。
当你选择页内嵌入(Inline)时,你便可以组建一个含有丰富内容的页面。
Notion是可以上传文件的,因此,你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通知文件、数据图表等全部上传到Notion这里进行备份。并在数据库中新增日期,以更清晰地了解进度等。
我们时常感叹韶华易逝,生活步履匆匆。对于我而言,尤其是在高中以后,时间像是被上帝点了二倍速,过得飞快。往往在某个时间节点,我想要回头寻找一些过往生活的印迹,却求而不得。
这其实很我们作为人的记忆容量有关,我们不可能记住每天海量的琐碎信息,只有重要信息能够被我们的大脑长期记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做出一些「抵抗」——通过记录,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留下痕迹。
作为一个健身狂热爱好者,我专门研究过健身饮食,曾经看到过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深感非常有道理。因此,我从2019年就开始逐渐养成记录下自己饮食内容的习惯。
举例而言,我在饮食记录中,分别给大餐、快餐、自制等餐饮方式赋予了不同的分值:如果是自制食物或者老妈做的饭菜,比较健康,则是1分;如果是外出大餐,不太健康,则是-2分;根据餐饮方式的健康程度,类推不同的分值。
与前一点类似,我还会记录自己阅读的书籍和看过的影视作品。让我产生这个想法的,是豆瓣app不支持手动选择「读毕日期」,让我很是心塞,遂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做一个读书记录表。
将自己看作一个足够重要的人物,开始记录关于自己的日记。
很多人会觉得,写日记是一种很小孩子或者很女生的行为,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日记里的内容不是只有情情爱爱(正处青春年少的初高中生除外),更多的是对自己一天的总结、复盘、反思,并且思考如何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借助Notion的database功能,我们可以更容易的将「日记」切为多个维度,比如日期、心情、特殊事件、天气等等。
不仅如此,Notion最令人叹服的是database能够在多个界面之间无缝切换,对于日记这种包含日期属性的数据库,我们可以将其切换到「日历模式」来更直观的查看,或者是将其切换到「展览模式」来对一些留下了照片的日子进行快速浏览。
除了日记外,我还有一个汇总了我所有的总结、思考、GTD、计划等内容的数据库,使我可以一目了然看到所有与「规划」相关的内容。
身为工具,毕竟会有一些复杂或高级的玩法,不是所有用户都能知悉。而且常常会有用户有新奇的好点子,希望提供给开发者。无论是不是笔记工具,一款工具类应用都应该贯通好这个桥梁,来促进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和用户一起成长」。
Notion最早的免费账户,仅支持1000个block——完全不够用啊喂。不过,自从去年获得投资后,Notion已经逐渐财大气粗起来,在去年宣布个人用户!兄弟们,把泪目打在公屏上!
如果你没有团队协作需求,那么免费基础版「Personal」已完全足够使用,这实在是太良心了。如果你持有教育邮箱,通过该邮箱注册更可免费获得(应该是终身的)个人高级版「Personal Pro」。
于我而言,很幸运的一点是,无论在家中还是学校,我访问Notion的速度都比较快,属于仅仅比正常速度稍慢一点的水平,完全可以接受。即使有些时候慢一点,我也不愿意因此而牺牲其他体验,因为Notion实在是太好用了。
平心而论,Notion在境内的平均访问速度,确实比不上服务器坐落于国内的各大国产笔记工具。具体的访问速度可能与你所使用的的网络提供商相关。如果你对访问速度非常在意,而你所使用的网络正好访问Notion非常缓慢,那么建议你选择其他笔记工具。
额外讲一个不久前的小插曲。2021年正月初一当天深夜,我突然完全无法访问Notion,还以为它就此凉了。结果后来在推特上得知,Notion的域名发生了一些小故障,导致一段时间内全球范围的所有用户都无法使用。听说当时北美的一些同学正在准备考试,十分心慌。当然,这个故障在第二天我醒来之前就已经修复了。
2020,是我们更加依赖互联网的一年。互联网是个大金库,却也布满了很多让人沉沦的陷阱。我想分享三个与线上学习相关的技巧给你,帮助你更好地利用互联网。
百度的问题一言难尽,却人尽皆知。
两三年前的某一天,在学术上遇到一些疑惑的我,抱着求知若渴的心,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了关键词,希望获得来自互联网的帮助。然而,扑面而来的第一页却被各式各样的广告所塞满。那一刻的我,45°角仰望天空,一声长叹,知道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
随后,为了净化我的搜索体验,在我的折腾历程里,我先后尝试过:改用百度的高级搜索、安装Chrome插件「百度药丸」来屏蔽广告、使用夸克浏览器自带的夸克搜索、改用其他国产搜索引擎等等。虽然体验上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有一种「不够好」的瘙痒感。
紧接着,我发现了由微软推出的「必应」搜索引擎,作为在大陆地区少数能直接使用的非国产引擎,必应简直是……太赞了!
从2020年初入坑少数派以来,我作为一个几乎不看公众号文章的人,却几乎每天都会打开少数派首页。而在2020年底,我发现了少数派的「高级玩法」。
互联网的发展,给现代人带来巨大的便利,其中便包括十分宝贵的前人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从前,这些经验靠口述或纸本传递,但今天,我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相同甚至更佳的结果。虽然我仍然推崇将书籍作为第一名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知识的最佳传授方式都是书籍。因此,学会利用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点。
问题在于,互联网内容浩瀚如海,良莠不齐,我们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逐一筛选,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个可信任的平台,使用一个精确的关键词,进行精准的「降维打击」。
随着我派变得越来越好,我突然惊觉,就像二次元之于B站,是B站发家致富的根基,也是第一批用户爱上B站的原因。数码产品之于我派也具有类似的意义:大家因为对数码、科技的热爱,相聚在此,却迸发出了更强的能量,有关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的经验、攻略、分析,都能在这里被找到。
我派作为一个非常优质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平台,在2020年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在我派的评论区里常常出现的「在少数派,你甚至能够……」调侃,便是最好的证明。而我觉得最值得赞许的一点,是少数派里高质量内容的「比例」远超公众号。
当然,你也可以在搜索的时候,更换site后面的域名,来检索不同网站的内容。比如使用「site: zhihu.com」,来精准搜索知乎中的回答和文章。
如果你喜欢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写写画画,同时你拥有一台iPad,那么你便能够轻松地将绝大部分文章都转化为一份可以涂涂写写的「电子纸张」。
很值得庆幸的是,我抓住了飞过我「2020」这只黑天鹅的脚跟,让它带我飞翔了一阵子——相比以往几年,我觉得自己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同时,也因为站得更高,我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文末,让我用3个数字总结一下我自己的2020:瘦了10公斤,腹部出现了微微的线条;看了49本书;写作近150,000字。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我的2020具体都干了什么,欢迎点进来看看我给自己准备的年终长图(高清原图请戳Figma,不过国内访问速度较慢)。过去的2020让我能够很自豪地觉得,这一年的时间,还不错!
同时,我非常感恩少数派这个宝藏之地。我早已经忘记了,让我点进我派的第一篇文章是哪一篇了——不过,这也算是一只「黑天鹅」了吧。
2021已经启程,这将是我的毕业之年,也将迎来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巨大转变,在这里许个愿望:祝自己今年能够顺利、满意地开启自己的新生活,也希望少数派和各位派友们能够越来越强!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