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现(见微信公众号【维修工王小我】)里的承诺,创作谈一下。
但我一个并没写出什么名堂的公号练习生(也有一点小成绩啦),创作谈而无创作,有些师出无名,肉麻浓度未免太高,恐一般读者消受不了。
于是我等啊等,终于等到一个适当的机会——上半年交出去的一篇稿子,最近终于刊行了,发在《读库2304》上,打开装有样书的快递箱,赫然三本,冷不丁给我一种著述宏富的错觉。
我听说近几年文坛有写创作谈的风气,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前脚发表一篇5000字处女作小说后脚就敢写一篇10000字创作谈。既然这样,我都发了20000字,走一把国际惯例肯定够资格了。那就来吧。
算算我写公号也有半年了,就顺便相当于写一个年中工作总结报告吧。这是一篇流水账的正式称谓。
从何写起
说起来我这个公号注册得很早,2016年就有了,那是公号发展最红火的时期,但我这么多年没有养成写公号的习惯。早点上道,说不定能当个包工头的,结果现在还是个维修工。
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懒。二是公号的后台设计得太正式了,总让人心里发慌,本来想随手写点啥,一打开后台,原本那点活蹦乱跳的小思绪小看法小机灵就变得越来越小,当我好不容易写下标题的时候,已经小没了。
本质还是懒。因为我从不在公号后台直接写。这种和网络紧密连接的书写媒介总是对我造成很大压力。这感觉就像如果我不把它写完网络就会瘫痪一样。
但这么说也不是事实,在有意写写公号前,我最爱在微博敲点东西。这归功于微博输入框的人性化设计,一个小长条,没两句就写满。像是在说,你看,没什么难的。它不像文本文档(如word 或我一直用的 Macbook 自带的 page)或公号后台以及其他写作软件,总以巨大的空白虎视眈眈等着你。这种写作是勇气比赛,看谁先绷不住。
微博输入框的瞬时充满反而会让我感到不满足,右下角实时跳动的醒目的字数统计,也引诱和我继续写下去。我不少文章就是在微博写完的。鉴于此,我向那些对写一篇完整文章(不少于2000字)或一个完整表达(字数不限,要求是把事说明白,道理讲清楚)没有耐心或自信或仅仅是欠缺经验的人,推荐微博输入框(我把它视作写作软件而非社交平台),这简直是码字界的鼓励师。
我用微博写东西,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写点长东西。事实上我无论在哪里写,都是喜欢往长了写。我有完整表达癖。我偶尔发个朋友圈,有人会留言说这是他今年看得最长的一篇文字了。我的问题在于,我想摆脱一种作文心态而不得。这里说的作文就是严肃意义上的创作。
追究起来,这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职业病。我毕业赶上传媒业黄昏,抓着尾巴在一家老牌杂志受了一段时间传统编辑技能集训,就此也背上了修辞规范、语文正确的沉重包袱。后来在一家公司领命做起新媒体。即便这份工作自由度还算可以,几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反而引发的是顾虑重重和缩手畏脚。你靠它吃饭,就要把碗端稳。打工久了,人就怂了,不由得给文字穿上西装革履,领带越系越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分外写点着三不着四的东西是事所必然。一个以文字为主要学习娱乐管道的人,混口饭要写字,饭后的休闲消遣还是要写字。就这么个贱脾气。于是这些年就这么东一下西一下在微博知乎写写,十分松散,不成气候。
微博和知乎各有各的问题。微博是一个人人可以发言的大型广场,但也意味着你说什么都没人听。它的新闻集散地属性是排斥深度阅读的。知乎现在是越来越变味了,但也是仅存的几个长文写作和阅读的平台,偶尔还能有一些有价值的争鸣思辨。不过知乎比较欢迎大聪明大明白好为人师的表演型人格,可惜我藏不了拙,懂得太少,不懂得太多,到现在虽也是个知乎官方会逢年过节给寄点礼物的略有点存在感的答主了,但追着各种即便我很熟悉也能随便写几句的领域话题装大尾巴狼,我会把自己恶心坏的。
年初也打算做做视频。不然就跟不上时代了嘛。但我也明确意识到我做不了短视频,我自我评估了下,既然我爱写大长篇,不如到 B站做中长视频,一期二三十分钟那种。B站似乎也是唯一一个对长内容比较友好的视频平台。
说来好笑的是,为了逃避第一期视频的制作,我把自己暂停在文案阶段:一想到我该推进视频制作了,心里就抵触,但拖延下去,又自我批评得厉害:没执行力活该啥也搞不成。为了平息内心的天人交战,我就抓起键盘写起文章来,每写上一篇,我就松一口气,得到一点自我安慰:虽然你视频在原地踏步,但你也没闲着。
目前只做过一期,很粗糙,别看
这种背景下写得文章,有几篇是关于那会儿播完有一阵子的《狂飙》,一篇是写张颂文,一篇是写他扮演的高启强。老规矩,在微博信手写,写完往朋友圈一扔完事。没想到回头一看,得到了不少好评和点赞。
这种滞后的评论还能值得人叫个好(热点评论追求时效性。过了高峰期,关注度消退了,可说的地方其实不多了),满足了一点虚荣心的同时,也激起我一点好奇心:发到公号上看看?于是我起了个标题,内容原封不动,就这样发出去。
发完也就忘了。过几天想起来,一看,其中一篇阅读量一万多了。这就是。在此前我发的东西也就几十个阅读量,破百我都觉得给多了。这个事提醒了我重新关注起公众号这个平台。
我打算把力气放在公号,就是从张颂文这篇开始的。另一方面,我对做视频彻底死了心——
当时朋友圈有个朋友,时常给我的朋友圈影评留言夸赞,她认为我写狂飙的几篇评论做成视频效果应该不错。攀谈起来,了解到她是从一个头部自媒体大号(写大长篇为主)裸辞转入视频赛道的,并且做到第二个还是第三个,就出了个爆款,在 B站有几百万播放量。我找来看了下,立即感到她的大胆选择是对的,她是个新手,但边学软件边做出来的成品,效果不是百万剪辑师也是十万剪辑师。她让我看到我做视频欠缺的东西太多了。
有这么个基本条件相似、要做的视频类型也很相似的身边现成例子做镜子,一下子照见自己的捉襟见肘来,也把自己认清了:一个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擅长的事,才有可能不讲代价不计后果地把它做好。
兜兜转转一圈,我确认一件事,我最适合写公号。尽管都说这是个没人看公号更没人看长篇大论的短视频时代。我学传播做媒体,对这些时代表征有观察有参与,在这一点上我比较乐观,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更相信有质感的文字依旧能打动人心。能够接纳带点严肃性和个人性的写作,并有望聚集一批较为稳定跟着走的读者的文字内容平台,也就微信公众号了。
《读库》发表
说回来,张颂文一篇是发在2月初,后面的三四篇,复归老样子。数据起色不大,发布审核磨叽,有一篇写蔡天凤的还踩了雷,被后台删除了。但我在躺平和梦中惊坐起间变换着姿势继续写。我就是要看看,是不是还能在较短时间写一篇破万阅读的推文。我的专业经验在起作用,这过程中,我的一些调整也有肉眼可见的变化,起码写个几百阅读的推文已经不难。
此前文章里我说,我这个号,是我解放天性的练功房。张颂文这种随手写的比较发挥我个性,后面多多少少又着了相,一写起来不自觉要正一正坐姿,是分不出谁是谁的同类自媒体团体操那种跳法,是自媒体打工人跳法。总之,是时刻注意有没有跟别人保持步伐一致的跳法。
这回在我自己搭的台子上,我得独舞,跳的妖魔鬼怪也要跳出自己的。于是我给自己定位是,我这个号就是用来写口水文。不斟酌,不推敲,有什么写什么,写什么是什么,一句话里词语重复就重复,啰嗦就啰嗦,标点符号丢三落四,书名号不想用就不用,随便粗糙,不避粗俗,只要不让我在顺利写完这件事上太纠结打磕绊,口水怎么流都不带擦的。我追求把那种鲜活的感受和观点带着锅气儿端到读者的阅读体验里。
这个写作指导原则我提炼到了公号名下的自我介绍里:一个直言不讳的酷评派。
靠这个话撑腰,越写越大胆。生殖器字眼乱飞,什么膨胀的、A片代餐、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我也直接插到标题里。政策允许和文章主题需要的话,写一段小黄文我也 OK,一切为表达的充分。其实写出来就觉得这么直喇喇地说是最准确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由此可见公号的宽容,别的平台我过不了审)。
在这种写作思维的大调整下,没要我等太长时间,3月底就出来一篇八九万阅读的。从这篇开始,真正有了一些关注,也越写越顺畅,不再被热点带着跑,反过来,我要热点为我的写作服务。
总的来说,我的写作主题是三块,影视评论,文学评论和大众文化批评。目前看比重是依次从高到低。这是我常年浸淫的几个领域,自觉还能输出一些有看头的东西。一些社会性话题再爆炸我也不谈,如日本核污水排海这些。未曾开言先转腚,小心变成脏东西。
而从写作策略上,由《全球艺术家杀妻简史》始,我拟定的是两只手写作:一手写一挥或两挥而就的评论文,一手写小火慢炖的专题文。前者保证每周见,后者保证每月见。
这个计划显然也夭折了。现在还是一只手写作。如果说杀妻简史第二篇的反馈不佳让我暂停了该系列的更新,那么随后一篇的反馈惨淡(只有几十个阅读)是我到现在不再写专题长文的原因(起码是在公号上)。
后来这篇失败的长文被我抢救了下(发布后没两天我把它删了,大幅修订后投给了《读库》),就是现在发表在《读库2304》上的作品,写林语堂发明中文打字机背后的故事,刊后题目叫《一个不得不失败的产品》,约2万言。
林语堂文在读库的发表,是我公号写作的副产品和意外馈赠。是在我快要泄气的时候适时鼓了一把劲。复盘这个戏剧性的有那么点因祸得福的插曲,我认为比起顺利发表来,与读库的这次接触给我收获更大。
像从这篇文章第一次听说《读库》的读者一样,我除了久闻其名外,其他几乎一无所知。但我很快锁定了它作为我投稿的几家平台之一,一个一个了解了下后,感到它的匹配度最大,结果表明也确实如此。
我一个从没买过更没看过读库的人之所以想到这本读物,源于在大学图书馆我经常会看到它,一整排十几本排列在书架上,不由得你不驻留一下目光。它在两个方面给我留下印象。一是简洁朴素的封面设计,暗示了内容的严肃性,召唤的是一个沉静的阅读者形象。我随手翻看过它的目录,天上地下,过去未来,历史科幻文学电影人工智能,是一看标题就叫人胆颤的内容宽度,我当时还是个一比吊糟的文艺青年,看小说没够,对超出知识视野和兴趣面的东西不感兴趣,于是敬而远之。
多年后,我写了篇令当时的我会敬而远之的东西,又想到了它,一个巧妙的闭环。
为确认适配度,我在网上找到了读库主编张立宪的征稿说明。张立宪人称老六,这篇说明写得既老道又六。某种程度,这是一篇写作指导提要。老六学是老江湖,对写作者心理拿捏透彻。他说得很虚,甚至有点拐弯抹角揶揄调侃,但又句句击中写作者的内心,看完会热血澎湃,继而又感到有些灰心丧气。尤其这句达到这种双重效果,大意是:读库欢迎的是,用写一本书的力气写一篇文章。有人会被这话激起斗志,有人会被吓得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我庆幸我是写完林语堂文才看到这篇征稿说明。不要脸地说,我正是这么做的,即用写一本书的力气写一篇文章。从三月份物色到这个选题,到五月写完,用了一个多月。大部分时间是看越看越多的资料,让文章整个结构在这种充分的细节畅游中自己浮现出来。写起来其实还算快的。
后来交稿后,老六的反馈是很合适,如果我还有言之未尽的可以再补充,原话是,读库对文章篇幅没有限制。于是我又花了一周多时间补进去三分之一内容。
修订稿交过去,再收到回邮,就是排版后的 PDF ,有个别地方需要我再补充一下资料来源以便校对,我也再校对一遍做了些修改。最后一轮是和编务老师关于配图(主要是图片溯源授权)的沟通。我再次见到这篇文章,就是样书了。这就是这次投稿的主要过程。
《读库》是杂志书(兼具杂志和书的特色,所谓 mook),一年出版6期,每期由6篇左右最多不超过10篇文章构成(这个读物有十几年出版史了,早期篇数多一些。今年几乎稳定在6篇左右)。每篇在5000到50000字之间。
读库的销售形式以订阅为主散卖为辅,所以它集聚了一批对读库风格、往期内容都相当熟悉的资深粉丝型读者,我看了看往期的豆瓣评论,只要是逐篇点评,甚而纵向联系往期类似文章和横向比较同台几篇质量高低的,不用说,这是读库老读者。因而《读库2304》发行后,心里有种交卷后的忐忑,像莫名其妙参加了一场作文大赛,于是特别留意下豆瓣条目下的评论,生怕拉低了打分。
这本刚出版没几天,路途远的可能都没收到。要看数量可观的短评和书评,且等一段时间。虽然豆瓣还没出分,看了下已有的二三十条短评,好在,我这篇被特别标记好评的还算比较多,批评和吐槽目前是零。
我这篇排在目录第四篇
到这里,我的这次读库投稿-发表之旅就全部结束了。
坚持写作
其实拉这么个文章发表到刊物上的名头,并且拉拉杂杂写一堆发表过程,特别容易显得我好大喜功,没见过世面。坦率地说,也就读库主编老六第一次回复要录用稿件的时候,有一点小雀跃,后面拿到样书包括收到一笔还不错的稿费,我的愉悦感都很短暂,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今天写下这一篇,心情也不是很有起伏。作为一个很早就开始写东西并有所发表然而大部分没发表而现在无论写什么都叫发表的文字民工,虽不勤奋但一直这么写下来,我的认识是,写作最大的意义就是写作本身。
但得到这个朴素的认识并不那么容易。
念高中时,看了点钱钟书李敖王小波,才气不大狂气不小,一种牛逼感在身体里左冲右突,写了一些现在看了要脸红的狂妄文字,没想到走狗屎运,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学校给油印文集,隔壁学校来组团参观,这让我飘忽了一阵子,完全没落到我应该继续埋头写并努力写得更好的务实上。
大学期间,我转向小说和剧本写作。写长篇小说是一次不知何故发起的自我挑战赛,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日更一章,雷打不动,直到写完。两个月后,二十万字稿成。从此不再过问。好像没有第二个人看过。剧本写作是一个我后来误打误撞进入影视评论领域的遥远奠基,点灯熬油上当受骗的苦逼小编剧那份罪我也是遭过的。
这之后,摔打成人,抛弃幻想,一年半载写个把短篇小说解解闷外,只写商业文字混饭吃。早年要写点惊天动地东西的痴心妄想已将之毁尸灭迹。日后,因缘巧合得了一个主持影视自媒体工作,居安不思危地干下来有五六年。自媒体时代,发出即是发表,工资即是稿费,更无非要找一份刊物发表的执念。斩弃这些有的没的,现阶段,我写并不挣钱的个人公号,正是写作这个行为在一个恰当的时刻,重新焕发了魅力。
疫情几年,我跟这个国家的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一样,日子都不好过。也像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一样,并无解决这不好过的好办法。一种想做点什么但不知道做什么即便做了能不能有效果的困兽感时时侵袭。封锁居家那段时间,有时站到阳台想透透气,而对楼不久前从楼顶一跃而下的一个年轻的生命又从眼前再次划过。心迹十分灰暗之际,我拿起笔,敲起键盘,才一点一点掸去灰暗,清理出一条由写作连接他人和世界的小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首先是我的心理治疗师。
因我几篇论及当代文学与写作的文章,不少青年写作者甚至前辈作家,私信我表达写作上的挫折和发表不得其法的苦闷,也有将自己的作品发我要我点评一二的,还有想学习怎么写评论文章的。这些咨询有的我能稍微回复下,有的是思忖再三,只好阅后不回。因为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对他们是真有助益的。
那么今天这篇写作经验分享,也就权当统一回复:关于写作,除了坚持,别无其他。
不论是同样想经营一个微信公号这一自己的园地的自媒体人,或是在写作上有更高追求的文学爱好者,我唯一的忠告是,拿出行动力,写起来再说,写完一篇再说,写完十篇再说。
写作的三个步骤
很多问题会在写作实践中得到解答,或者给你找答案的线索。如果你放纵自己的完美强迫症,好像写不出牛逼作品写不过谁谁谁就无法下笔,那你要么干脆搁笔,要么给自己两个嘴巴同时喂自己一句话:好作品是在大量文字垃圾中诞生的。请先大量生产文字垃圾。
主观心态上保持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努力,客观结果上接受自己写的是垃圾但视之为不断精进的过程必经的一环,我想我们会取得进步。
不管是写公号还是投稿读库,写作本身而外,最吸引我的是由此和读者建立一个联系。写作是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的一个事。遇到匹配度比较高的读者,是每个写作者的幸运。
记得张颂文那篇草草发布后,一个读者留言说,要是配点图看起来就更舒服了。这话我听进去了,从此以后,我每篇写完都要拿出一个时间专门配图(极个别短文没怎么配图)。有时这个时间还不短。还有一个读者在一篇下留言,说感觉这篇没以前写得好。我看了觉得很可爱,说明她是持续关注我的推送的。这话也会暗暗督促我要往好了写。至于怀着极诚恳的态度打出一大串文字来交流的,哇,感动。还有打赏一句话不说的,哇,崇拜。
我前面有文说几篇爆款文虽然带来巨大阅读量,但绝大部分都不是我的目标读者。这话我说的时候其实心情是乐观的:就算99%都不是目标读者,那1%已足够令人欣喜。一千个阅读里有那么一个是对脾气的看对眼的,就很好了。
这也是我继林语堂之后很快就想着给读库再写点啥的原因,选题是有了,工程量庞大,一时半会是写不出来的,先写了个大纲交过去,老六认为不错。我也说不好能不能写完……我重点是想说,读库这个平台有这么一帮理想化的读者,被他们阅读、点评,挑挑拣拣褒褒贬贬,是一个很能激发写作者写作热情的事,让你觉得没有白忙活。
读库发稿不常有,但我这个公号常在。我希望以此为根据地,聚集一批对严肃阅读和真诚交流仍有信念的读者。我不确定可以如此从容写多久,不想那么多。写作要求目光短浅,能写一篇是一篇,能坚持一天是一天,进步一点是一点。
读库的编务老师后来给我开通了读库 APP 作者登录权益,要我写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憋半天,憋出一句话,感觉有把我当下写作的心境抒发出来:
暗夜行路,尽力写一点硬货给自己壮胆。
共勉。
欢迎参观我的微信公众号【维修工王小我】,这是我写文首发阵地。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