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地质灾害知识

地质灾害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通常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造成人民生命或财产损失的灾害;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广西主要有崩塌(含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种地质灾害。此知识读本主要介绍这四种地质灾害。

2.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仍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区

地质灾害隐患区,是指在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区域或地段。

二、崩塌

1.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发生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

崩塌既可发生在松散的土层,也可发生在基岩中,还可以发生在两类岩石共同发育的地方。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

当崩塌发生在山体且规模巨大时,又称山崩;当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2.什么是危岩体

危岩体是指位于陡峭山坡上、被裂缝分开的块石。这些块石有的规模很大,有的只是陡坡上的一块孤石。危岩体受到振动或暴雨影响,可能从陡峭的山坡上坠落;有时刮大风也可能把不稳定的孤石吹落下来。危岩体的情况在广西石灰岩山区较常见。

3.崩塌对人类的危害

崩塌在人类活动的地方常常会砸毁、掩埋房屋和工程设施,危害人类生命,造成财产损失。

4.什么时间容易发生崩塌(1)降雨过程中或稍滞后。这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

(2)强烈地震或余震过程中;

(3)开挖坡脚过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

(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5)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5.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崩塌

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体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坡体上部已有拉张裂隙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隙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崩塌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以下征兆:

(1)崩塌处的裂缝逐渐扩大,危岩体的前缘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坡顶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崩塌前兆口诀

崖高壁陡多裂缝,岩石牙咧嘴状

小崩小塌时常有,气味异常石响动。

崩塌发生时,如果身处崩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处于崩塌体下方,迅速向两边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觉地面震动,也应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8.如何防范崩塌

崩塌的防范:

(1)不在未经治理的陡坡危岩下建房、修路、避雨,下雨时不要攀登危岩。

(2)拆挖老矿井(老窑)矿柱易造成塌顶灾难,采矿后的空矿区要做好回填处理,将空矿洞填埋好。

三、滑坡

滑坡是指坡体上的土体或岩体,受降雨雨水下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 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山剥皮”、“土溜”等。

滑坡是山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常常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对乡村的主要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会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附近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害人畜,毁坏田地,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害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滑坡在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河运及海洋工程方面也经常造成很大危害,并且还常常产生一些次生灾害,间接危害人类,如阻塞河道,使上游江河溢流或者堵河成湖后溃决,发生洪水;有时受暴雨或洪水叠加诱发形成泥石流,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滑坡从孕育到形成一般要经历开裂、蠕变、滑动、稳定四个阶段。

滑坡发生的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大致有如下规律: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暴雨、地震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滑坡一般发生在顺层斜坡,倾斜岩体比较破碎、山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频繁进行工程建设的山地丘陵地区、农村切坡建设地区也是滑坡多发区;地震导致灾区山体松动、岩体破碎,在余震或暴雨作用下,也容易发生滑坡。

6.发生滑坡的前兆

滑坡前兆特点明,山坡上边有裂缝;

坡脚松脱或鼓胀,山坡中上有陷沉;

斜坡建筑有变形,树如弯刀林似醉;

干燥地方突现水,井水时降又时升;

地下发出异响动,禽畜惊慌异反应。

滑坡发生时,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绝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如果滑坡滑动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动抱紧一棵大树不松手。

滑坡发生后,并未立即稳定下来,甚至还会继续发生,所以,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挖财物。

(1)不在滑坡区或存在滑坡危险的地区修路、建房。新选房址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冲沟切割陡坡地带;

(2)在陡坡脚下开挖取土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3)房屋后的挡土墙一定要留排水孔;

(4)切坡建房要有一定距离,睡床不要放在靠山坡的一侧,晚上下大雨时要注意巡查边坡是否异常等;

(5)开挖斜坡建房最易引起滑坡,所以开挖前要请地质人员勘查;

(6)房屋尽量选在反向坡的坡上或坡下(反向坡指山坡倾向和岩层倾向相反)。

四、泥石流

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使山坡或沟谷中的固体堆积物混杂在水中,沿山坡或沟谷向下游快速流动,并在山坡坡脚或出山口的地方堆积下来,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经常突然暴发,来势凶猛,沿着陡峻的山沟奔腾而下,山谷犹如雷鸣,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破坏性极大,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

沟谷型:沿沟谷形成,流域呈现狭长状,规模大。

坡面型:为坡面地形,沟短坡陡,规模小。

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突然、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固体物的总体积一般超过15%,最高可达80%。前锋是一股浓浊的洪流,形成高达几米至十几米的“龙头”倾泻而下,具有十分强大的冲刷、搬运能力,速度特别快,可在很短时间内流出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立方米的固体物质,能搬运成百上千吨的巨石,破坏力十分惊人。中国不少山区频发泥石流,尤其是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西部地区,遇上暴雨必有发生。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瞬间摧毁整座县城,1000多条生命被夺走,,更多的人无家可归。

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沟谷是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

(1)沟谷上游山体破碎,山坡上松散土石厚度大;

(2)沟谷两侧山坡坡度大,沟头和沟口的高差较大;

(3)夏汛季节雨水多,经常发洪水的沟谷。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如下三个规律:

(1)季节性:泥石流的暴发主要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多雨的夏秋季节。

(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雨、洪、地震的影响,而雨、洪、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雨、洪、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

(3)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1)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夹有较多柴草、树木)。

(2)河(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

(3)有轻微的振动感。

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过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要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撤离。

泥石流的防范:

(1)不在泥石流或存在泥石流危险的地区修路、建房。村庄、房屋应建在溪沟两侧安全的高度上,不要建在低凹处和沟口。

(2)不要在沟中大量堆土,防止形成泥石流。

(3)暴雨、冰川融水、雪山融化易引发泥石流,之前要采取防范措施。

(4)暴雨过后,泥石流仍会产生,应等雨后过段时间才可回去。

五、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动力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陷坑的动力地质作用或现象。广西地面塌陷主要有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区塌陷。

塌陷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房屋、铁路、公路、矿山、水库、堤坝等工程设施,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水库漏水、大坝和堤防陷落开裂等。此外,还破坏土地资源,使大量农田被毁,一 些城市和矿区环境恶化。

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排水等。

(1)井泉水位的突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

(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

(1)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2)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填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人。

(3)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4)居住在因采矿挖空形成的采空区居民,在汛期要注意房前屋后地面有无显著变形、裂缝等迹象,要注意下大雨时地表水是否大量、快速渗入地下。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撤离并通知有关部门,不要冒险停留在原地或居室内,避免可能发生的塌陷造成人员伤亡。

(1)矿山、岩溶区是塌陷易发区,在这些地区居住或活动要特别注意防范。

(2)在隐伏岩溶区强烈抽水容易造成地面塌陷。

(3)地面出现塌陷裂缝,应及时用砂石填埋,并用粘土抹面。

六、避险自救要领

汛期特别是强降雨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要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提高防灾意识。

发现地质灾害前兆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

为紧急避险,地质灾害高发区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县、乡、村有关部的配合下,事先选择处一处或者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场所。这些避灾场所是比较安全的地方。当地灾来临时,要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前往避灾场所。

4.按照撤离路线撤离

撤离危险区的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滑坡的滑移方向、崩塌的倾崩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经过地段这样的路线,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5.记住预警信号

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鼓等)是事先约定好的,是唯一的,是不能乱用的,所以必须记住,听到信号就快速撤离,不能犹豫。

6.向家人及群众宣传地灾防治知识

7.崩塌、滑坡避险三字经

灾临前,有异常;水突变,动物惊;

林似醉,坡脚凸;裂纹现,裂缝扩;

岩石裂,岩体崩;山势陡,易崩塌;

应急时,两侧逃;缓坡停,险地离。

8.泥石流避险三字经

泥石流,危害大,既伤人,又毁家;

不神秘,有规律,形成地,在沟峡;

大雨天,听预报,细观察,快提防;

水变浑,山石夹,河谷昏,有轻震;

急报告,不拖拉,及时撤,听安排;

命第一,财第二,弃累赘,保生命;

大步跑,不回头,往高处,远离凹;

天放晴,泥流停,不心急,缓回家。

9.地面塌陷避险三字经

井泉水,突升降,水色浊,或翻沙;

地裂缝,不断大,局部鼓,或下沉;

矿藏丰,易采空,大塌陷,多发此;

岩溶区,土洞多,少抽水,防塌陷。

10.山区建房避险口诀

建房选址要注意,斜坡沟口多想想,

情况不明问专家,休要自己做主张。

凹地陡坡莫选址,崖旁壁下别建房,

风水迷信不要信,科学思想要提倡。

坡脚千万别乱挖,削坡分级加支护,

坡上不宜修池塘,沟口休要堆渣土。

河沟切忌轻易改,引流排水要妥当,

基础设施要重视,地质安全不能忘。

七、切坡建房如何防范地质灾害

广西是个山区省份,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长期以来,山区不少群众只能通过切坡来建房。来自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表明,从2006年至2017年,广西因切坡修路、切坡建房而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共215起,死亡239人,受伤176人。这说明切坡建房的危害是极大的。因此,要科学地做好防范工作,切实避免灾害的发生。

农村建房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措施,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统一安排,村镇等较大规模的建设一定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即使农民个人建房,有条件的也应向具有地质灾害专业知识的人员咨询请教,做好防范,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住房安全可靠。

首先,有空间的话要留有防护距离,这个安全防护距离怎样计算呢?比如说坡高是10 米,那么我们安全防护的距离就要大于10米,这样建的房子就相对比较安全了。但是在广大山区农村这可能比较难做到,如果做不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那就要采取防范措施。第一要做好挡墙支档,边坡的支护防护。第二要就是削坡,整个边坡削到安全的坡度以下,安全坡度大概是40度,要削到40度以下的坡度。第三要做好边坡的截排水。要做好三面光的截排水沟,把山坡的水流都截排到坡脚去,山坡上不能种植高大的树木、茂密的竹林。

2008年6月12日,家住广西容县黎村镇六旺村的李某怎么也不会想到,由于后山一次小小的崩塌竟然让一家五口断送了生命。李某曾在容县县城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因为连续多天下雨,李某一直没有回家。等雨过天晴后,6月11日这天,李某兴冲冲开着摩托车回家与家人团聚,万万不曾想到,12日凌晨一点多钟,受前几天降雨的影响,饱含雨水的屋后山坡突然发生崩塌,造成一家五口在熟睡中瞬间被泥土掩埋。经专家勘查发现,遇难主人房子一侧紧挨着一处并不算高的陡坡,现场崩塌的土方也不大,仅有不到100立方米。为什么这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小崩小塌却造成了一家五口的灭顶之灾呢?其实这个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当时5个人睡在一张床上,崩塌下来就刚好把靠山一侧的床埋了,造成了人员死亡。如果当时有一点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把床放到房屋另一侧的话就完全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当遇到房屋周边开裂、掉块、冒水,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时,一定要听从乡镇政府、国土部门工作人员或监测员的指挥,及时撤离避让,返回时要注意检查房屋边坡是否还有隐患,在隐患未消除、专家没有同意前不能返回屋内居住。

比如2013年9月6日,受前期台风“尤特”和“谭美”影响,广西桂平市境内普降暴雨,导致许多地方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针对可能发生的险情,当天上午8点30分,桂平市木圭镇国土所所长和镇政府工作人员巡查至平合村国垌屯9队时,发现一户村民的房屋由于切坡存在险情,工作人员立即要求他们暂时撤离。可是到了中午,房屋主人见没事就抱着侥幸的心理返回屋内,结果下午就发生了崩塌,两人瞬间被泥土掩埋。

5.建房选址四“不要”

不要在滑坡体上建房,

不要在山谷沟上建房,

不要在陡坡下建房,

不要随意切坡建房。

6.建立联保制度,防范切坡建房地质灾害

各地要对辖区内切坡或临坡建房情况开展调查,对存在危险的住户造册登记、建立通讯录,由村(居)民小组所辖区域存在隐患的切坡或临坡建房的住户进行联防分组,指定组长,实施人盯人、户盯户,相近住户承担相互提醒,相互保护的责任。一旦接到山洪、强降雨地质灾害等预警通知和信息,户与户之间要相互通知,做好应急撤离和防范工作。

建立乡(镇)人民政府负总责,以村(居)民小组为单元,群众联保为主体的地质灾害防范联保体系。凡是切坡或临坡建房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住户都要实施联保制度。对于无通讯工具的群众或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五保户等,当地政府要指定专人与他们联保,负责他们的安全,确保他们能及时获得预警通知,及时做好防灾准备。

八、汛期如何防范地质灾害

广西属地质灾害多发省(区),特别是进入汛期,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在汛期肆虐,它们的发生就像一张张血盆大口随时可能吞噬群众宝贵的生命和财产。

因此,在汛期到来之际,我们要牢固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强化“如履薄冰”的意识,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抓好落实,打好202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这场硬仗,向广西五千多万父老乡亲交上满意的答卷。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检查工作。各市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力量开展地质灾害检查排查工作,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三查工作,特别是对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高边坡地段、矿山采空区、尾矿库、施工工地、村庄附近的山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逐一进行检查排查,不留死角。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演练。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置工作迅速、有序、高效开展。对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到“一点一案”。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方人民政府要组织预案演练,查找薄弱环节,完善和优化预案。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各级气象、水利、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充分运用各自的监测网络,密切监测气象、水文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建立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及时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地要认真执行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并把防灾避险、监测预警的任务全面分解落实到城镇、乡村、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

加强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各市、县(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强应急值守,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构要按有关规定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重要岗位实行主、副班制度,分管地灾防治工作的负责人以及应急处置人员必须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各市地质灾害应急分队要保持高度成备,随时待命。要做好应急处置人员的轮休安排,保障必要的交通、抢险工具及应急物贤,确保足够的应急力量,随时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应急处置。

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传。各地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地灾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特别要加强对矿山、山区的城镇居民、农村的干部群众以及中小学生的宣传,使他们掌握防范地灾基本知识。

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然资源部门要组织落实防治地灾的各项措施,协调、指导和监督各有关责任主体做好地灾防治工作,建设、交通、铁道、水利、气象、旅游、教育等相关部门要依法落实各自的职责。各建设单位要依法做到地灾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同时进行,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发生地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