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个民间舆论平台
推特、脸书等海外平台:不用、也无能力负责任的小孩,没大人管,只会骂人、扮英雄、性禁忌、暴力的渴望。他们的存在方式就是装外宾,实际他们都是无社会影响力、说话没人听的人,相互忽悠,发泄、暴力欲、侮辱欲、全能感、优越感,所以他们的社交身份不会实名。所以里面的意见统统没有价值
知乎:小资产阶级炫耀其虚拟性(智识)的资本,其观点交锋的价值实质上也是很低的。不是代表普遍性、对公共议题加以探讨,更多的是为自己的选择做辩护,或者吹嘘自己过不上的生活。知乎的很多发言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认为知识、专业能力可以作为资本获得社会竞争优势和优势性的地位,借此炫耀。知乎上告诉你的是更好的选择方式,往更大的方向就是告诉你更好的生活方式。知乎上哲学的讨论是没有深度的,真正有哲学能力的人在知乎上是找不到对话对象的,大部分人只希望知乎能给出公认的、符合绝对对的学术标准(服从)或政治标准(打架)的答案,一群人围绕着标准进行党同伐异。大部分都是失意者。他们喜欢玩绝对的、有确定标准的游戏,按照这个标准之下被他们攻击、批判的人就是失败者。知乎上分享的绝大部分人生经验、方法其实都是和他现实中真正做的选择、路线是有距离的,他在知乎平台上扮演的其实不是现实上的他自己,很难做到平台上和自己是合一的,而且知乎上绝大部分用户都是匿名的。现实上做不到的,为了让互联网上的更真实,现实会反过来做,现实离得越远,互联网上的就越真,如果两个有贴近的可能性会引起焦虑。在现实中越保守堕落的,在互联网上会成为一个激进的解放的自己,他不能让两个靠近,否则会很痛苦,因为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忍受极大的困难和痛苦。衡量投射出来的是否是你自己有一个标准,即你为了成为这种人付出了多大代价,如果没有付出/承担过代价,那么真实的你在互联网上会越飘越远、越来越完美,而现实的你则会越来越糟糕,你实际的本质是在互联网上的,但是你永远成为不了你自己,会处在绝对的割裂和压抑中,因为你离得越远,越付不起那个代价。知乎这样的平台反而成为最大的透支个人想象性形象的平台,反而成为反动的策源地,现实中很多人把形象投射在虚拟空间里,而现实中反而越来越保守、封闭、奴才式服从。这会造成很大的误判
B站:用户年轻,幻想不会离他太远,觉得幻想还是可以达到的
希望的实质是绝望,有希望的人时时刻刻是处在真正的绝望中的,绝望驱使着你要不停的去做事情。如果长时间处在这种极化状态后,反而会觉得平常了,这时候选择的可能性就慢慢浮现出来了,又感觉到某种自由了,而不是希望和绝望之间摇摆、每件事好像都是不得不去做的了,变得又开始有选项了。这种情况下,你需要不停做判断、权衡,这是一个繁复的劳动。在度过希望绝望的辩证法后,你不再害怕希望,也不再害怕处在绝望不得不做事情的状况,这时候你会害怕做选择,你害怕失败了。这个选择的自由给你不得不做选择,你必须做选择,必须亲手告别一部分、牺牲一部分、埋葬一部分。命运的那些负面的影响(绝望、遗憾、代价)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你主动选择的,是为了支撑道路继续往前运转的那面你主动选择去承担的。很多人难以承受的是这个主动的选择/抉择,难以维持对待命运的冷酷,比命运更冷酷,你在决定命运,你是命运的命运
随心所欲看上去好像随着任性/命运随波逐流,觉得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了,实际上没有经历前面的步骤。其实他做的抉择是没有依据的,是没有一条(非常审慎的、理性的、执着的、纠结的产生出来抵达远方彼岸的)道路的,没有做这个劳动而想直接的成为命运的主人。你所谓的任意其实统统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这个自由不是抉择的自由,你的抉择不倒向一整个连续绵密体系化的判断,那个抉择不为任何东西负责,那就不是抉择而是偶然,这恰恰说明你是命运的奴隶
举例:选择题有4个选项,题目很难。1)害怕有希望的人就是觉得这题不会做,还要花很多时间导致其他题来不及,害怕这题很难解不出,而其实他有一丝丝希望但就是不敢做绕过了。2)害怕绝望,这题一开始做发现4个选项都是错的,自己没有理论工具去证明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这时候就不得不在没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把你自己的理论工具创造出来,找到那个正确的选项,或者自己加一个E选择。3)按照你新的理论工具推导完后发现还有个F选项也是对的,而题目是单选题,E和F都宣称自己是唯一的解,那我必须去做一个抉择。甚至这时你对题目的理解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这时被排除的A和B就发现是有可能对的,重新理解了这个符号系统/题干/句法,按照你临时创造的理论工具(你的理论工具经历了E和F的洗礼后)发现正确答案在A和B之间,你的智性能力就到此为止了,你就要做抉择了。命运中有真正的选项浮现出来后,就要开始做抉择了,按照概率或者各种线索去选择了,错了就错了、扣分。4)你是出卷人,面对这个题目背后的数学哲学的立场下,可以给出选项,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知识大厦,这里定义了何为正确,这里就有可能涉及伦理、政治立场差异,一个看上去纯数学问题就变成一个哲学、生存论、政治问题、现实利益立场的问题。这时候作为一个智性主体,可以坚持自己现实的立场和其同一,也可以借此反思我的立场、生存姿态。去创设一个对于命运的理解,对一个不得不选的看困境/窘境的理解,这才叫重新成为命运的主人。而随波逐流的人不知道自己的随波逐流从何而来,这个随波逐流的状态不是你生产出来的,而是某种意识形态灌输的,所以这个意义上你是在被控制。选哪一个也是有一整个巨大的体系做支撑的,哪怕最后选择的也是不确定的,对于不确定性本身加以某种搏斗也是一个姿态,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明晰/精确的呈现一种不明晰/不精确状态”。模糊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这不仅仅是哲学问题,一旦这些哲学范式和命运、你的生活发生关联,它是一个严重的生存论议题
B站的小孩当真,是因为现实的苦把他们往这里推。其学校生活的娱乐性、严肃性、享乐性不如视讯平台。B站起到的很大的作用就是使很多学生可以忍受他的教育,就像我们小时候看闲书一样,有个幻想世界,而这个幻想世界不会离我们很远,会当真,没有现实给他们迎头一击(你不可能成为这种人),他们会尝试去成为这种人,有现实的动力(反作用力)。所以和知乎不同,知乎不是学习状态,而是疯狂的嫉妒、逃避、投射状态
孩子的认同机制还在生长,还没有真正成熟的认同机制,还没有经过辩证法,他还不知道何为命运,他总觉得他的命运还未开始(等到自己觉得成熟的那瞬间,整个童年少年史可以当做另一个人/曾经自己的历史),同一性是断裂。因为孩子不知道很多痛苦、损失是不可逆的,当对不可逆性本身开始觉醒的时候,他就不是儿童了,开始是少年了,这是少年和儿童的区别。而什么时候知道这个不可逆性不是真的不可逆的时候就进入成年了。经过了青少年的过程,个体对于命运的不可逆性有一种防御机制的,青少年是没有的、或者就是围绕这个在建构他心智的成熟,而小孩是根本不知道何为不可逆的。因为对于小孩来说,让他直接接受整个现实,和整个世界被不可逆的改变是没有区别的,他不是完全把他的现实认同为自己的现实,因为他的现实是被动的塞给他的。他对它的认同不是一个撤回到自身、再返回现实的认同。孩子是先认同现实,再认同自我
孩子教育过程中和成人世界/三次元的审美有差异,同时又保留了一些女性化的女体崇拜的美学结构、或刀光剑影的、温润的、可爱的、糯糯的审美格式(二次元),孩子就会认同这些,而其实也是塞给你的,是个剩余,只不过没有反思力。这只是成人世界刻意说的”这个不一样,就是你们的”,孩子就把这个认同为”这就是我要的”。其实来源于日本,是性压抑、政治压抑,是半殖民地,文化上也压抑,等级制,所以会使二次元变成另类的成人性,意味着其个体中一部分是自愿二次元的,而黑帮、大财阀、政治世家都是不会玩二次元的,有真正漂亮的女人玩。但是还是被当小孩看的、住出租屋、在超市打工的成年人就把二次元当一个阵地有守护了,”最后的尊严”。所以二次元不仅仅是成人世界强塞给孩童的自留地,另一部分是winner成人给loser成人的尊严的自留地(不是强塞的,本来应该你长大后没有了,应该去羡慕三次元女体、给我乖乖做奴才)。所以本来是一个强行塞给孩子,孩子被迫认同,虚假的以为是自己认同的(围绕这个建构了虚假的自我认同,在被迫接受中长出自我认同),而对于成年二次元用户,是他的自我认同受到创伤、痛苦,主动的退回来,退缩的,在这里占地为王,搞自己的精神大厦、享乐世界、消费观念、以及家庭观人生观等,这是逃避性的,也伪装为商业上的进取性
二次元与现实世界关联的:大型赛事的吉祥物,一些政治集体/意识形态的代表符号/图画。二次元文化如果还发展,一方面是纯符号(象征意味),一方面是纯女体(超越性剩余)发展,另一方面还有享乐/其他消费方式。纯符号和享乐相结合就是抽象,女体和享乐相结合就是独特的性享乐(自身女体化等女体的替代品),而纯符号和女体相结合是激进的政治姿态(把某些符号代表的象征意味占到女体的点位上)/消费性的政治认同(很多可选的、高度符号化的)
二次元小孩长成为二次元成人的那部分人是缺乏自我认同的,他们在三维/现实女性面前的自我形象是不存在的,是一种非实存。他是和二次元女性形象倒映过去的政治立场,再由这个政治立场/政治的想象性身份发给自己一个想象性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他在二次元抽象空间的享乐权。他在二次元场域里获得抽离的女体的青睐,一定要坚定的去坚持那个政治立场、扮演他所选择的立场的男性形象。比如海贼王里的女帝汉库克,你一定会认同自己要做一个奴隶的解放者,而且这真的可以对应,这不是个现实关系,是一个虚拟关系,这会产生一种狂热”我真的可以获得我心目中的那个二次元女孩”。这些人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意义上克服了面对三维女性的恐怖,即通过走向政治、迎合政治。所以这是B站那些二次元长大后没有婚配权、没有性享乐的合法途径,只有政治的想象性自我认同可以维持他的性认同,维持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性分工,才能继续被征召为兵役、干重体力活、忍受痛苦、把自己继续想象为一个男人。不是所有人能一直待在二次元里的,如果不参与政治讨论,自认为纯二次元与政治无关,那就得掏钱,需要另外一个消费性的活动作为翻转的对立面,因为你要使得你幻想的不存在的女体降临
二次元是他有一个自我认同,再根据这个自我认同去买东西。而短视频/无产阶级子弟(更迷茫,没有想象性的对象投射)是通过买东西,买到他的自我认同。是不一样的。无产阶级子女的身份认同是被层层剥削的,他们的自我认同、自我形象的构造能力是被夺走的,没有一个专门的意识形态机器为他们生产他们的身份(想象性图景),他抽离的幻想世界得他自己生产,别人不为他们生产
抖音里必须用自己的身体、夸张的行动把他的幻想世界生产、呈现出来,抖音里火的视频必须具身的自己是一个生产者、呈现者。皮套人在抖音里火不了。对于无产阶级的少年,他们的身体本身也是在恩怨情仇的、直接冲撞的生产链条中的,必须夸张、必须直接呈现,否则在现实的生存状态中无法维持自己的利益、或者成为他自己,所以是很直接的、裸的冲撞。他们的体表形象是他们斗争的武器、生存的基地,他们的基地就是他们直接的形象。他们的配饰是直接在身体上的,而二次元小孩是配在他们的虚拟形象上的、在幻想的世界里的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