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今日头条作者大迁徙,告别头条的作者都流向何方?

盛极必衰,这是万事万物的发展法则。今日头条曾经太辉煌了,我们也伴随着鼎盛时期赚到了自媒体的最大红利,也眼睁睁地看着它慢慢地走向衰落。源头活水,现在变成死水一塘。

回顾高光时刻

想当年确实地说是2018年-2020年这三年间,那真是流金淌银,每天都被人民币砸醒。悟空问答赚钱,一天随便回答十条问题就可以赚500-1000元;短视频赚钱,一条短视频可以收益上千元,很多短视频赛道的作者一天可以赚几千上万元很正常的。专栏赚钱,我专栏一天平均可以赚几千元;付费圈子赚钱,半年仅付出的圈子流水上百万,付费会员几千人;那时类似我这种作者每周轻松过万,最好的时候是每个月十几万以上,那时真是抢钱一样,只要你有作品,就轻松赚钱。那时正是大V崛起的时候。

那时西瓜直播还在,西瓜直播间应该是人气非常火爆的,火爆的程度要远远比抖音强,特别是当时的三农短视频和三农电商太火了,至少有5位作者连续上了人民日报和央媒体报道。

然后便是衰退期,从收益大幅度减少开始。最早被割掉的是悟空问答,问答收益取消。然后就是付费圈子下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个人就直接损失超过百万,因为有大量的会员付费了,所以得退费,然后续费的不能续费了。

你们知道头条当年盛典的辉煌吗?

今日头条作者大迁徙,告别头条的作者都流向何方?

衰退来临!衰退还远远没有结束,推荐量的机制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前是粉丝必达,就是你100万粉丝,你的作品是100%必达,后来建立了平台推荐机制和粉丝到达机制,就是这两个机制并行,这就相当于把原来本属于你的流量直接强行抽离了……

以100万粉丝为例,没有改变推荐机制时,你任何一个作品的播放量都轻松过10万,因为粉丝必达,平均的粉丝活跃度在10%左右就实现了这个播放量。但是推荐机制改变后,你的粉丝到达率为0.5%,而且现在更少了,平台推荐率也相应,这时你的播放量可能就除为1000多个播放量了……

这就是播放量降低的第一个原因,也是第一次机制改变的影响。

那这些原本属于你的流量都去哪里了呢?很多人认为是分配给了新作者,当时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也就接受了这个现实。一是因为当时还赚钱;二是如果不分配给新作者,人气也少,再有平台反馈也不可能让我们这群人轻松的都年赚百万吧……

然而后来的事实却告诉我们:所有抽离出来的流量全部转给了抖音,因为平台重点放在抖音上了。

今日头条作者大迁徙,告别头条的作者都流向何方?

重大事件

这件事标志着字节集团三大平台战略变成了以抖音为主的战略,所有的运营包括机制和人员配备全部转型。

西瓜直播取消,直播必定绑定抖音,当时我是西瓜年度签约金牌直播,直接取消后可以选择和抖音签约,但是咱们当时全是头条的作品同步过去的,人家根本不搭理咱们,所以当时西瓜火极一时的一大批主播至此也衰萎了……

回想当年辉煌时期,嘉年华年度盛典要远远比今年抖音盛典要风光得多了,我一共参加了三年盛典,最难忘的是海上油轮那次,那阵形简直太豪华和壮观了。

那而这一切都将是回忆。盛典不再继,辉煌不再,物是人非,很多高层也离职了,优秀的运营也离职了,大批作者转型。

西瓜们,还记得这个场景吗?

今日头条作者大迁徙,告别头条的作者都流向何方?还记得这个位置吗?

今日头条作者大迁徙,告别头条的作者都流向何方?还记得曾经的辉煌吗?

还记得大V作者们围坐在一起畅聊的场景吗?当时的运营老大都在吧,还记得当时说过的话吗?那时的梦想,还有对平台的无限期望,那时的作者整体水平应该正是顶峰时期。现在来看,还有多少当年的优秀的作品在?

事情才刚刚开始,

西瓜直播取消,我们重要就放在了头条,然而在“双推荐机制”下,流量大量减少同时,又发生了几件让原创作者头疼的事:付费圈子下架,专栏推荐量受限制。

以前专栏收益是原创作者的重要收益,以我为例80%以上的收益是专栏和付费圈子,付费圈子下架,专栏收益受限,现在专栏收益为0,基本也和下架没区别了。

大规模迁徙

大量原创作者第二次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是西瓜直播取消,第二次是内容付费收益受限制时……

我属于坚守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按原战略发布作品,然后就遇到了最近这二年的情况,播放量收益也降低,在推荐量降低加之播放量收益也降低的情况下,100多万的粉丝账号每天收益仅30元,那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新作者呢?

此时今日头条已不再如以前的辉煌,甚至已经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的流失,现在的作者也不再热衷于原创内容,这就是为啥大家都爱动态了,就当成了一个朋友圈的功能了……

此时今日头条的流量流失严重,日活量也大不如以前,这是还在雪上加霜。短视频计划,包括现在的短视频伙伴升级,都是把流量强行转给抖音,甚至在平台的内容推荐中不断地加入抖音的推荐绑定。

此时原本独立战略发展的头条已经相当于某音的流量池……

那这时的作者其实存在的意义就变得非常小了,所以所谓的优秀的作品获得流量这句话就是句空话。

全球最强大的推荐机制变成了认知茧房,这种推荐机制是以人群的喜欢为主,只要你喜欢就给你推荐,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当优秀的人群离开后,当优秀的内容不再被推荐时,那留下的都是什么?

所以这是大数据的算法还是人为运营的后果呢?这也许也只能由高层来解读和定性了。

强行压制

大家知道为什么突然之间出现了一个功能呢?首发功能,首发功能的出现其实就是强行压制和试图解决一个问题,那便是大量的优秀作品流失,就算还发作品,但也由自愿地首发头条,变成了随便同步发到头条。

所以突然增加了“首发功能”,但这个首发功能又让多少作品被扣分甚至被封号呢?因为他们忽略了平台的霸道,就是你只要选择了首发功能,7天之内不允许外部平台发布同类内容,哪怕是别人抄袭你的,也可能算到你头上……

不选择首发功能行不行?

不行,因为你不选择首发功能,你的首发率过低,那么平台就会判定你的原创度有问题,你的账号首先不可能是优质账号,还会有其它的影响,这块我不想多说了。

所以现在的原创作品就只能坚持,如果你不想放弃这个平台就必得这样。在面对低收益,低播放量,低涨粉的情况下,很多作品直接选择了放弃,转到其他平台了。

最糟糕的事情终于发生

然而最糟糕的事情却是这件事情的发生,有一群名叫丈母娘的粉丝群体的出现,直接让原本还在咬牙坚持的原创作者们快逃离,大量的作者流失从此开始……。

这是一群毫无理性的群体,大量的恶意攻击各类型作者,而且是这个群体的流量获得了平台的推荐,在某音盛典上某音负责人竟然说:某网红更符合他们全新的流量分配机制。这就是表明了平台的态度。

当这个群体由大量的恶意攻击谩骂,变成了有组织的恶意举报,形成了最大的饭圈,并且搞了个什么银河护卫队并对作者进行捂嘴巴计划时,一方面疯狂的群体;另一方面平台的纵容,最后面对低收益,请问还有哪个作者还会继续在这里纠结呢……

抖不抖?

2024 抖音电商作者盛典,抖音电商总裁魏雯雯介绍:好内容是抖音电商增长的「源头活水」

今日头条作者大迁徙,告别头条的作者都流向何方?

源头活水,现在变成死水一塘了,想当年头条才是真正的源头活水。

抖音电商总裁魏雯雯强调,今年,平台进行了重要的流量机制升级,在全新的机制下,「好内容」成为生意增长的关键动力。魏雯雯介绍,抖音电商已成为规模大、增速快、生态活的购物平台。

抖音电商平台在今年进行了重要的流量机制升级,在全新的机制下,「内容」将是增长的关键动力。她也明确表示,好的内容、好的用户体验,始终是抖音电商最关注的事情。

抖音电商有两个核心流量池:交易池与内容池。交易池的流量分发精准、电商转化效果好;内容池的兴趣广泛,流量天花板高。升级流量算法机制后,电商内容将在两个流量池同时分发,获得更多流量。抖音电商通过新的流量机制,鼓励电商作者在内容、交易双发展。

什么是好内容?

大量的原创作者的内容被限制传播,而大量的低俗的内容被大量传播,这种现象是个体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大量的优秀作者的作品被恶意举报,申诉之路何其难行?这是新流量机制的问题还是人为的问题?内部审核人员存不存在渎职和内外勾结的问题?反馈问题是否能快速地解决?为何卖货大V的问题有专属人员瞬间解决,为何普通作者要漫长的等待,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分成了三六九等?

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有更高的层次和级别的力量会给予一个确切的定论。

最后只能祝平台的生意越卖越好,培养更多卖货的顶流网红,但希望在网红卖货的过程中不要出现产品供应等问题,因为平台培养也是需要监管的,既然大量的内容被限制传播是监管,那么直播卖货出现问题是不是也是监管的问题?顶流网红卖货出现问题是谁之过?

难以描述

这就是大量的优秀作者大迁移的原因,而因我的写作水平仅处于小作文的水平,无法全面深刻地表达整体事件,顶多说了其中的10%不到的,如果你也是有同感可以在留言区交流……

大量优秀的作者迁移,这是大数据的原因,还是人为控纵的结果呢?我个人认为一个平台就被这么玩废了,虽有不舍,但平台是人家花钱投资的,商业平台必定要为了赚钱,所以全力扶植直播卖货平台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此,国内再无纯粹的社交化资讯平台,都是直播卖货了。“价值链接世界”这句口号也成为了历史。“内容创造,内容传播,内容价值”变成了流量变现,内容变现,直播变现。“看更大的世界”变成了直播卖货。

这也许是笑话,但这就是现实。

天要下雨,丈母娘要改嫁,平台要直播卖货,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情,那就顺其自然吧。

现在很多作者都迁移到哪里了呢?我简单地说说我及我观察到的事实,内容付费靠专栏赚钱的去了百家;靠作品和打造个人影响力的重点选择了视频和公众号。

欢迎大家搜索关注孙洪鹤公众号文章,为了让这篇文章更有公信度,本人叫孙洪鹤,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本人没有上市公司的背书,更不是文化传播使者,也不是什么圣人,就是一个20来年的营销创业经历的中年人,喜欢国学,有幸成为新版道德经的编委,做的自媒体比较早,然后写了这篇记录文章,多年以后我给我自己看。如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联系本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