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为什么李子柒能够成功?

为什么李子柒能够成功?

市场不关注你的出身,

也不关注你的学历,

只要你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撰文|乌里单刀

编辑|李致一

原本不知道李子柒为何方神圣,朋友老铁在微信群里转了篇《割裂的李子柒: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公主,中国人眼中的污点网红》,这才知道原来她是一个在国内国外都很火、很红的网红。

无独有偶,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也发了一篇文章《聂圣哲:李子柒颠覆了谁》。看到文章封面,我想起以前好像在抖音上看到过这个人的视频。视频拍的是一个漂亮的妹子去地里砍竹子,然后把一大捆竹子扛回家制作一张竹床的过程。没想到这个漂亮的妹子竟然就是如今人气超高的网红李子柒。

说实在的,我根本不关心网上那些无聊的八卦。

就算李子柒真的抽烟怎么了?抽烟有罪啊?

有团队怎么了?社会本来就是分工协作的共同体啊!

什么“过度美化农村生活”,视频当然要拍得赏心悦目人们才爱看啊。说到过度美化,这美化算级别啥啊。而且我看她在淤泥里挖莲藕,在地里砍竹子都是很真实的劳动嘛。

还有人带着轻蔑的口气说,“她不过是为了赚钱”。我呸!有本事你打工不要工资啊!臭不要脸!

所谓的“文化输出”就更无聊了。爱输不输,关我X事!

我唯一关心的是:李子柒为什么能够成功?

李子柒从小父母离异,被养母虐待。父亲去世后,6岁的她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年幼的她不仅要和爷爷一起做木工,陪奶奶做饭,还要去地里干农活。即便如此,14岁时,迫于生计她还是不得不辍学进城打工。

看到这样的出身,这样的经历,我想不会有人认为李子柒不是一个穷人吧?

但是如今,李子柒的全网粉丝近3000万,有人估计她的自媒体每年收入在1-2亿,甚至更多。

毫无疑问,现在同样不会有人认为李子柒还是一个穷人吧?

李子柒为什么能够成功?聂圣哲先生列出了以下8条理由:

1、有强烈的养活自己和奶奶的意识,有挣钱的清晰目标;

2、平和的做简单的事情,但这些简单的事情,却被今天的高大上给弄丢了,人们淡忘了,所以大家今天看到才新鲜;

3、平等的展示自己,平等的对待别人——我并不比你强,但我认真做给你看;

4、不用语言来辩解,只用行动来说事;

5、因为没有读高中和大学,更没有博士学位。也只有她这样的生活经历才会做这些;

6、坚强的毅力,争取每一条农耕的视频,都能展示出田园生活的恬静、惬意和舒适,让大家都向往;

7、没有受过传播学的训练,就没有框框。只要想到了,她就去做;

8、让全世界看到真实、纯朴、美丽的中国人李子柒;

……

我基本同意聂圣哲先生所说的这8条理由,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他却没有提及。

当然,聂先生是一个企业家、实干家,尤其作为一个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养活教育的教育家,自然有他侧重关注的点。

而我作为一个经济学爱好者,当然也有自己侧重关注的点。并且我认为我所关注的点比聂先生关注的点更加重要,是重中之重。假如缺乏这个重点之中的重点,李子柒勤劳实干的精神恐怕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事实上,李子柒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穷,最重要的原因是: 市场给了她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实干精神的机会。

为什么?因为假如有一双大手,禁止所有个人从事自媒体职业,李子柒还能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实干摆脱贫穷,实现阶层的跳跃吗?

恐怕很难。道理其实很简单: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之所以要行动,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自己不那么舒适的状态,或者说是为了过得更舒适。

也就是说,当我们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是觉得当前的状态让我们感到不舒适,不满足。 正是为了改善这种不舒适的状态,为了获得更大的满足,我们才决定去做点什么

如果做这些事情的自由被人限制了,我们还有机会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吗?

比如说,张三一个月才挣3000块,省吃俭用的,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逼,于是决定去做点什么赚钱的买卖,以便改善自己的生活。结果……

在这样行动受限制的情况下,张三根本就无计可施,怎么办呢?

凉拌,等着扶贫吧。

所以,给人们一个行动去改善自己生活的(不人为限制的话,本来就有的)机会重不重要?

太重要了亲。除了十足十的懒汉,世界上没有一个正常人会甘于贫穷的。

只要有行动的自由,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努力,去奋斗,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保障人的行动不受干预,使人们可以自愿的分工协作,自愿的生产与交易,这样的一个机制就是市场。

李子柒能够草根逆袭,实现阶层的跃升,正是得益于市场的机制。

市场不关注你的出身,也不关注你的学历,只要你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市场上交易的双方都各有所得,互利互惠。人与人相互服务,使人际关系变得友好,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非市场的机制遵循的是另一套规则。这种机制会侵蚀市场,使有权有势的人变富,让无权无势的富人变穷,让穷人变得更穷。

非市场的机制是零和博弈,一方的所得来自另一方的所失。

| 孙春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