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一心为民终不悔 功在桑梓报春晖

一心为民终不悔 功在桑梓报春晖

  他为实现富民强村的梦想,放弃打拼多年的企业毅然决然竞选村支部书记;他带领一班人苦干实干,短短几年便让没有一盏路灯、一到夜晚就漆黑一片的小渔村变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创新方法、巧干善干,让原本邻里不睦、成风、不断的乱村变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跳入海中勇救船老大,受到群众普遍赞扬。

  他,就是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海脐村党支部书记李加仕。

  九年来,李加仕为海脐村的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村民们兴办实事好事,有口皆碑。他以过人的胆识、非凡的气魄、出众的才华、务实的作风、爱民的情怀,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敬重与爱戴,先后荣获江苏好人、吴仁宝式优秀书记、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市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先进个人、“十大最美村官”和“最美港城人”,并成功当选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

  以情化人,激发干事创业“原动力”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带头扛重担、挑大梁、打硬仗,绝不辜负组织信任和群众期望。”这是李加仕常说起的一句话,自2010年6月,成功当选为海脐村党总支书记以来,他不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如何化解村民矛盾、团结人心、促进和谐发展,是李加仕上任后首先面对的大问题。一个有着18年史的老村,有着太多的复杂矛盾,摘掉“老”这顶帽子谈何容易。

  “那时候没有太多想法,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赢得群众的信任。”面对当时的情况,李加仕没有急着拿方案,而是挨家挨户走访。他每天迎着朝阳、踏着余晖,逐一走访老干部、老党员、困难户、种植大户和普通党员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征求他们对本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少村民都有着这样的印象:在入户走访中,有的村民家中没人,他就天天去;有的村民晚上才能回来,他就抽出时间晚上去。仅用一个月时间,李加仕就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村民对村“两委”不信任、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在与党员群众的促膝畅谈中,他对村里的突出问题早已了然于胸。

  李加仕决定,把突破口选在修路上。一个4000多口人的大村,却无像样的道路,雨天水难排,晴天车难进,路不通,人心就堵得慌,怎能没有意见。要修路,资金哪里来?李加仕利用各方人脉,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10万平方米的水泥路及配套设施,与镇区、204国道、沿海高速连在一起,打通了村庄发展的“瓶颈”。“我是流着泪咬着牙把路修起来的。”想起干事的艰难,李加仕感慨万千。“修路涉及到部分村民的利益,他们到施工现场粗暴阻挠,但我们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路通了,李加仕用真诚和付出赢得来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从那以后,村民们有个大事小情也愿意请他帮着“拿主意”。李加仕用真心换民心,无论是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一准几分钟就赶到。“这就像是110出警一样,越早介入就越容易化解矛盾。”他说,若是去晚了,矛盾一旦激化,小就可能成了大矛盾。

  2013年夏天,突降暴雨,村里13条船被冲走。一些船主很有意见,到村委会索要赔偿,甚至威胁要到镇里闹事。面对这样的突然事件,李加仕先是有理有据地给船主们上了一课,“早在下雨前,村里广播就通知大家一定要把船拴好,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你们谁听了,自己不负责任,对吃饭的饭碗不珍惜,还瞎找事?”一时间,几个船主被说得哑口无言。

  见大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李加仕便温和地说,“老百姓要我们这些村干部干什么,就是要给他们做点事。如果不为他们着想,还要我们干什么?现在争吵是没有意义的,最要紧的是做好三件事:第一,找船;第二,争取保险;第三,张罗贷款。”说了就算,定了就干。村干部立即带头帮助找船,13条船找回了5条,损失被降至最低。村干部又以村“两委”的名义担保贷款100多万,帮助受灾船主渡过难关。当拿到贷款的那一刻,大家激动地热泪盈眶。一场水灾,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党支部的温暖,大家的心再一次与村党总支紧紧连在了一起。

  李加仕坚信:群众工作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改进作风,推动海脐村全局工作向前迈进是他一直思考的大问题。如今,李加仕正在积极开展新一轮“家家到”大走访活动,他要把眼睛和耳朵延伸到海脐村每一户家庭,一起来找短板、排问题,把海脐村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解透,把工作推进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摸清楚,聚焦海脐村老百姓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把民意带上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做到人人有回音,事事有回应。

  长效整治,打造魅力乡村“新画卷”

  翻开一本厚厚的旧相册,可以清楚地看到海脐村昔日“破败”的景象:一座座低矮的土坯房,夹杂着为数不多的几座砖瓦房;村内道路晴天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泞难行……旧村改造迫在眉睫。为顺应群众的期盼,打造舒适优美的宜居环境,李加仕多次带领村干部外出学习参观,结合海脐村的实际,明确了“先规划、后建设;五年再造新海脐”的发展规划。

  李加仕从优先解决村民最为迫切的问题入手,规划建设海安康居集中居住区,这个小区基本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居住,建设速度惊人,但其中包含的艰辛和困苦常人无法想象。“当时,我们面临跑手续等诸多麻烦,其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加仕至今还充满酸楚,“一连好几天,都夜里十一二点了,建筑队都收了工,我和村两委班子还在工地上一圈圈溜达,商量怎么去筹措资金。”

  旧村改造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彻底打消了村民们心中的疑虑。凭着全村人的共同努力,朱蓬小区、河滨小区、沿河路风景区、海安公园、文化大院、朱蓬大道相继建成。

  为了保持村容整洁,李加仕绞尽脑汁:创造出一套全新的环境整治法,建立“双挂双评”公示榜,对40多名70岁以下党员进行环境整治表现评议,贴出红旗标牌,每周一评,公示榜对每一位党员的表现业绩以红旗的多少公示,评出环境整治优秀党员。村里还对每一户村民卫生情况进行量化评比,以红五星的多少公示,每季度评出10家环境优美家庭,配备专职保洁员10名,做到垃圾一日一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群众打心里服气。

  为提升管理成效,他与村干部们一起研究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制度,将整个村庄划分为三个红旗责任区,由村委会一名班子成员担任组长,98名党员分别担任组员,形成村委会定期抽查、社会代表监督、群众民主评议的“三位一体”考评机制。为了解决村民乱扔垃圾,调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他创新开展“废旧物品置换”行动,村民只要捡拾一定数量的废旧物品,就可以换取日常生活用品,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深受群众点赞。

  如今的海脐村,别墅林立,潺潺河水,丝丝垂柳,宛如江南水乡清秀隽永。投资220万元建设的的海安公园内,楼台亭榭、健身器材、小品绿化、渔家婚俗文化浮雕,既有海的特色,又格调高雅。良好的自然环境、营商环境和政治生态不仅吸引客商投资,也让此前外出的村民都主动回乡发展。返乡青年詹立明表示,“现在村里一点不比城里差,我打心眼儿里佩服和信任李书记,他是真正想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做强产业,续航乡村振兴“动力电”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甫兴,而海脐村由于没跟上时代步伐,每况愈下。生于斯,长于斯,李加仕比谁都急。“站在一边看,不如带着群众干。”上任伊始,他凭着一腔热情,立志带领全村,干出个样子来。

  “无产业,不兴村”。海脐靠海,80%村民从事海洋捕捞、海鲜贩运等相关的工作。通过前期深入调研,他提出了“发挥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经济发展思路。

  为了让村民的口袋尽快富口袋,让村干部有威信、说话有底气,李加仕抢抓国家中心渔港、江苏现代农业园、海州湾生物科技园三大项目建设的机遇,突出打造“临海工业、临海服务、高效养殖”三业并进的特色经济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富民强村。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重点支持江苏海州湾船业、德绪船厂3家船舶修理厂和浩港等18家海产品深加工厂在技术含量、服务水平方面大提升。他还专门聘请有资质的市设计院规划设计文化发展项目,重点推进渔家乐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建设集娱乐、垂钓休闲、风味海鲜小吃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项目,带动附近群众就业,为群众开拓致富门路。

  “这几年,李书记帮我们协调了1000多万元贷款。现在,村里发展了2家海产品冷库,3家造船厂,8家渔网加工厂,11个育苗场,加工海鲜产品的家庭式作坊10多家。过去的小舢板、木壳船更新为大船、铁壳渔船,全村渔船达300多艘。”从事海鲜加工的匡久通对村里的帮助心存感激。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要争当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村民的口袋富起来了,但李加仕并不满足现状,他要带领村民实现更大发展。于是,他南下广东,北上烟台,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饿了就啃一口煎饼充饥,渴了就喝一口自来水解渴,经过深入调研,他最终决定引导村民养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南美白对虾。缺少资金,他就找熟人、跑部门,争取资金建成了工厂化海珍品养殖面积3万平方米、养殖池塘800亩。项目正式启动的那一瞬间,李加仕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其中的辛酸劳累,他却只字不提。

  “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肯定是不行的,发挥海脐村的物产资源,打造更多优质海产品品牌,带领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才是我的最大梦想。”如今,李加仕又开始新一轮“致富路”的尝试。他借助电子商务大发展的东风,整合村内50多家海鲜经营户,打造水产站养集中区,进一步扩大海产品产业影响力。

  以文育人,厚培乡村治理“定盘星”

  走到群众中去,村干部才会成为群众贴心人。做了多年农村工作,李加仕对此深有体会。一回到海脐村,他就给自己定了三个要求:群众有喜事,不忘道贺;群众有病痛,不忘探望;群众有困难,不忘帮助。每次上门看望患病的困难村民,李加仕总是自掏腰包买米买油,有时候临走还要留下几百元慰问费。

  李加仕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村民们只要有难处,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都会解决。”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于2011年设立爱心基金,募集资金十多万元。为患重症的尹德开解决了5万多元的药费,为王怀志解决了近2万元医药费。丁兆柏脑血栓落下后遗症行走不便,村里介绍他到海鲜加工厂扒虾婆肉,一年收入2万多元……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李加仕心怀群众疾苦、心系群众冷暖、心忧群众安危,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急事不回避、难事不上交”。

  2016年7月的一天,在海州湾度假区附近海域发生了惊险的一幕,一艘渔船的船老大不慎落入海水中,眼见就要被海水吞没。说时迟,那时快,李加仕毫不犹疑地跳入海中,船老大得救了,李加仕用尽了力气,差一点没有上岸。妻子埋怨说,“你要是有什么长短,我和孩子怎么办?”他坦然地说,“我当时只是想着救人,根本就没考虑自己”。他用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以孝治村”是李加仕管理海脐村的又一法宝。突出“孝行朱蓬,德润海脐”这一鲜明主题,着力抓好孝善文化教育。筹资500万元打造全区唯一一家孝德文化主体公园--海安公园,建设孝德文化墙、孝德文化长廊,融合孝德文化和海文化教育;建设孝德榜,每年评选表彰十大好婆婆、好媳妇,使讲孝心、重孝道在村内蔚然成风。

  2017年,李加仕通过跨省联姻,让海脐村与山东省莱芜市官场村结对共建,创新建立海脐孝善银行,以孝善积分引领激励村民积德行善,让“好人有好报,好人不吃亏”理念扎根海脐沃土,成为村民共同价值追求;2018年重阳节,举办首届孝老爱亲文艺晚会,让孝老爱亲的传统文化温润人心。“我们正在谋划建设集卫生医疗、中医保健、道德讲堂、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希望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让好人们享受到应享有的社会认可和实际礼遇,形成崇德向善的美德生态。”李加仕表示。

  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集体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设“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集村史馆、图书室为一体,村民们经常在这里开展下棋、打牌、文艺表演活动。京剧爱好者在这里自拉自唱,其乐融融。文化大院边上的渔家舞台,常年举办“和谐乡邻”广场舞大赛、渔家姑娘锣鼓大赛,邻村的群众也会自发地来这里参加活动,群众在这里自娱自乐,十分开心。看着群众幸福美满的笑容,李加仕打心底高兴,为群众服务一辈子的决心愈加坚定。

  海脐村,古称朱蓬口,是一个有着400多年悠久历史的村庄。为了不让海脐村的载体文化断绝,李加仕决定,成立由尹德党等3位老人组成的村志修编小组,借着“家家到”大走访的契机,搜集资料,进行村志修编工作。《海脐村志》的编撰,有利于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宣传正能量,弘扬正气;有利于制定一套处理人际关系、文明礼仪、尽德尽孝、教育子女、村容村貌等的村规民约,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海脐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他们关注家乡发展,努力为家乡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