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李子柒:中国人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自信

李子柒:中国人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古典书城(gudianshucheng)

前几天,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热搜,

大家兴致高昂地讨论着:

李子柒到底是不是文化输出?

有人觉得,这样原始的农村生活,

似乎有损我们的大国形象,

完全不能算文化输出;

另外一些人,则坚持认为,

这就是文化输出,她勾起了很多外国人,

来探寻中国文化的兴趣。

我很早就关注李子柒,

看过她的所有视频,

从做兰州拉面、酿酒、造纸,

到盖凉亭、编篮子、纳鞋垫……

每个镜头都静谧而诗意,

也曾勾起了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心。

甚至,还会自动代入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说回这次争论的焦点,不可否认,

中国早已今非昔比,我们强大了,

国庆大阅兵的自豪,延续至今,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念了很多遍,依旧热泪盈眶。

“基建狂魔”、高铁、5G,

中国在硬实力上一次次刷新,

但不是只有满满肌肉感的文化才算输出。

诗词歌赋、国画、京剧、相声、榫卯……

即使是最普通的农村生活,

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她们也可以输出。

中国人从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自信,

而自信缘于热爱。

李子柒之所以得到大众的喜爱,

是因为她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

都在那一帧帧画面里。

正如央视新闻所说:

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

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李子柒做酱油

中国文化,看似抽象,

其实,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她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饭一蔬里有文化。

大到南北风味,八大菜系,

小到刀工、火候、吊汤、调味,

细到蒸、煮、炸、烤、焖、拌,

随便拎出一个,都可以拍部美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名不虚传。

喝茶饮酒,自带文化。

一杯清茶,香如幽兰,

文人雅士,品之咏之,

寻常百姓,啜之饮之,

随着品衍生出的茶文化,

涉及诗词、礼仪、音乐、技艺等。

酒有清浊,饮之法亦不同,

李白斗酒诗百篇,

竹林七贤沽酒买醉,豁然开朗,

陶渊明得酒诗自成,

文人借酒抒怀、寄情,

普通人则以酒表心意。

穿衣居所,也是文化。

汉服之美,一醉千年,

罗衣飘飘,旖旎多姿,

汉之古朴,唐之飘逸,

宋之淡雅,明之端庄。

除汉服外,还有风姿各异的少数民族服饰,

花纹、样式、颜色等都各有寓意。

居所,由北到南,

从东到西,各有讲究。

故宫宏伟庄重,

江南园林典雅精致;

客家人住土楼,傣族居竹楼,

蒙古族有蒙古包;

徽派民居,黑瓦白墙,错落有致;

北京四合院,宽绰疏朗,视野辽阔;

即使,随着城市化,

房屋变得不再特色鲜明,

但中国人对住宅文化的认同感也从未丢失。

吃穿住行,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文化。

再说,从古至今,

中国人与土地相伴相生,

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地,养活了我们的先祖,

才让他们创造出绚烂的华夏文化。

古人用泥烧了几个盛饭装水的瓦罐,

后来慢慢发展成了陶瓷艺术;

高雅的诗词歌赋,

也脱胎于田间地头的民谣;

制古琴、古筝的,最开始也得学木工;

更别说梅兰竹菊这四君子,也有花农的功劳;

……

所以,李子柒拍的农村生活,

一点都不丢人,

其中的诗意和宁静,也格外令人欢喜。

一衣一食,一门一窗,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经千百年的岁月积淀,

耗数代人之心力,

才有了今日的模样,

作为中国人,真的很自豪,

也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片土地和国家。

愿每个人,从今天起,

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

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

©图文源自网络整理,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