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聚“新”成势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聚“新”成势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聚“新”成势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青岛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推动企业向“绿”而行,加速集聚创新资源要素,聚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

  高新区是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围绕支持创新创业目标,不断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创业者创新创业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助力更多“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赵波 青岛报道 通讯员 李青健

坚持科技创新

激活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青岛高新区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

  立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速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目前青岛高新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62家,已成功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瞪羚企业38家。

  如何推进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梯度培育、精准施策,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定制化支持是关键。

  据了解,为助力科技企业拔节生长,青岛高新区构建了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引育体系和“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科技企业孵化链条,依托企业创新积分制等数字化平台,加强企业精准培育。目前,青岛高新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占青岛市近1/10,万家注册企业高企数位居山东省国家高新区第一,上市培育库高企数位居青岛市第一,获评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优秀工作单位,并运营全国首家康复产业孵化器、山东省首家创业创投学院,获批山东省级科技企业孵化链条试点单位、青岛市级标杆孵化器,青岛市级“优秀”载体、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分别占青岛市2/5和1/2。

  “我们这次能顺利获奖,离不开青岛高新区相关部门的帮助。”青岛钰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勇介绍说,由钰仁医疗牵头完成的“新型数字化脊柱内镜手术装备及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与产业化”项目,成功获评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背后,企业自身技术过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青岛高新区相关部门上门服务,帮我们做项目申报准备,包括材料格式、时间把控等,确保申报进展顺利。”

  据悉,为精准把握企业需求,青岛高新区将27个产业园区、2000余家企业纳入14个网格,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深挖企业诉求的方式,建立完善“部门负责人—业务办公室—火炬网格员”立体式、一体化载体及企业对接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网格员业务培训及作风整治。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部依托网格员走访企业近2200家次,用真情送政策、送理念、送技术、送服务,一线收集并解决企业问题近百个。

坚持产业创新

夯实新质生产力产业支撑

  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青岛高新区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

  为打造产业链生态,青岛高新区在每条产业链上实施了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方面,青岛高新区通过引进阿斯利康、国药集团、海尔大健康这样的“火车头”,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总投资7.5亿美元的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正在青岛高新区加快建设,项目动力中心主体封顶,生产厂房、仓库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产能最大、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吸入气雾剂类产品生产基地,吸引更多的上下游及产业生态圈伙伴企业落地青岛高新区。此外,落户的国药集团、海尔大健康等龙头企业也吸引了大批生态伙伴企业落户青岛高新区。目前,青岛高新区已集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相关企业近1000家。

  青岛高新区还不断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位于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领雁(青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雁科技”),是一家由赛事平台引入青岛高新区的企业。在2023年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江苏油侠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三等奖,并迅速在青岛高新区注册成立领雁科技。企业专注于管道清洁领域的特种的研发及应用,成立短短一年,营收已达400万元。目前,领雁科技已经规划小批量生产履带式油烟管道机器人,并开始商业化推广,以机器人+服务的模式面向高端酒店、商业综合体、连锁餐饮、企事业单位食堂等业态提供厨房烟罩、烟道、净化器等全场景油烟清洁服务,帮助商用油烟清洁行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今年4月,青岛睿创通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正式落户青岛高新区,促成其落地的契机,是青岛高新区“e企炬链”的赋能。今年2月,该公司通过“e企炬链”活动成功对接到多家企业,并与两家企业成功签约。感受到“e企炬链”的平台优势和部门一对一的贴心服务,“让我们有信心在高新区茁壮发展。”该公司总经理付百英表示。

坚持制度创新

营造培育新质生产力好生态

  全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赋能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青岛高新区在方方面面下足了功夫。

  日前,青岛鑫晨教育管理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郭晨辰仅用半小时就完成了个体工商户向有限公司的升级,并拿到了新的营业执照。新执照保留了原有的社会统一信用代码、开业日期等信息,为企业提供了不小的便利。“转了以后,我们的企业名称、商标等大部分信息都可以顺利继承,这样后续我们和客户对接起来也很方便,也减少了因为资产重置带来的成本和时间消耗。”郭晨辰说。

  为助力企业发展,青岛高新区在“个转企”简易登记改革的基础上,开通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转型公司制企业业务。该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采用直接变更登记形式转型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并可依法沿用原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立日期,最大限度保留字号和行业特点。

  在创新审批模式的同时,推动审批手段升级,青岛高新区通过引入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实现了产品合格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的信息自动识别、自动填写,在全省率先实现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全生命周期“零材料”“零成本”。

  “我们公司生产的所有的叉车设备都属于特种设备,每一辆都要经过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特种设备业务负责人白美嘉说,如合格证、报告等,他们需在系统中一一对比,一项一项填写,而且还要打印纸质材料,“每一台车都有三四十张的纸质材料。”如今,实现数智化系统办理后,青岛高新区850余家涉及特种设备的企业都体会到了便利。“系统改造完成后,表单信息免填写率达70%,申请材料免提交率达75%,审批时间压缩60%。”青岛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市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孙玉洁说。

坚持绿色创新

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

  绿色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青岛高新区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提升生产工艺、实施绿色化改造,在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方面初见成效。在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不久前公布的“2024年度青岛市绿色制造名单”中,青岛高新区10家企业上榜,约占青岛市总数的13%。

  青岛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今年入选上述名单。该企业在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及生态环境部门支持下,投资700多万元,从光伏发电技术应用、节能新装备应用、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入手,对生产线实施了改造提升。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改造提升方案实施完毕后,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175.5万千瓦时、节约用水1.2万吨。

  同样在青岛高新区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索尔维精细化工添加剂(青岛)有限公司不久前顺利配备了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了废水回收利用,每日减少废水排放将近1000吨。“我们将逐渐增加新技改项目,力争降低40%-50%废水排放量,让整个生产过程更加节能环保。”该企业安全环保经理石峰说。

  立足区域长效发展,青岛高新区高度重视绿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山东省首家全地下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出水水质提标至地表水Ⅳ类标准,充分保障了青岛高新区工业生产、生活用水等再生水供应,并全面推进生态补水尾水回用工程,实现水资源“生态偶联,梯级利用”;全面淘汰燃煤锅炉实现能源供给绿色低碳化,采用“天然气+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工业余热+太阳能”“五能”供热采暖方式,让可再生能源利用在生产和生活各领域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