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正成为越来越多劳动者的择业选择。
麦肯锡曾预测,到2030年,预计多达2.2亿中国劳动者可能因自动化技术的影响而变更职业。在数字技术不断冲击传统行业、并催生出消费新需求的同时,传统职场和旧有工作方式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越来越多寻求自我定义的年轻人,正努力在个人兴趣与成长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迎来新的就业机遇,甚至新的人生之路。
数字经济始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80~90年代开始影响经济系统。2010年左右,人类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开始成为公认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2022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了数字经济向智能化、个性化的新阶段迈进。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模式、就业形态、职业结构、工作方式、技能需求等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2019—202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93个新职业,其中70%和数字化、智能化紧密关联。一大批新生代、网生代投身到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的新业态,以互联网营销师、网络主播、网约车驾驶员、内容创作者、社群主理人等职业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
根据人民网财经联合中国传媒大学12月21日发布的《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定义,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于现代技术平台(大数据、云计算、AI等),对各种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实现业务规模和范围的大幅扩展,使劳动者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就业方式。
据中华全国总工会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各类灵活就业人员,总人数已经达到2亿。
95后的小美,便是新就业形态下的千万劳动者之一。她曾在某互联网大厂担任产品运营官9年。她常用“颓废”“每天灰头土脸”来形容过去的自己。
与大部分因高强度工作压力而充斥着浓浓“班味”的职场人一样,上班时她的穿衣风格主打“穿了就行”,常常起床后用毛巾或洗脸巾擦一下眼睛,再刷个牙,直接出门。
一次搬家,让小美有了去“班味”的可操作路径。“之前因为工作调动我重新搬了住处,邻居特别热情,经常周末邀请我去她家做美食、做运动,让我从当时身心俱疲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对比了我和邻居的两种生活状态,我觉得我邻居的生活方式才是我想要的。”
如今,小美成为一名社群主理人,运营着“5+2轻断食塑形”“雅姿美丽”等社群,把兴趣做成了新事业。“变美了”“更自信了”,她的朋友们喜欢这样形容她。
小美觉得,这不仅是因为现在的工作更加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是因为“财气养人”。目前,她的收入已经是家里的半边天了。
以小美为代表的新时代劳动者,求职观念正发生巨大变化。
一方面,传统职场的劳动者在工作内容和任务上可能会频繁变动,工作压力逐步增加,个人能力持续受到挑战,加上一些难以适应的职场环境、不善处理的人际关系等等,都使这些劳动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报告》显示,2024年就业市场中,74.1%的人群有灵活就业意愿或行动,今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意向,同比上涨7.7%。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劳动者倾向将兴趣爱好与工作相结合。中国青年报曾向全国2664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83%受访大学生认为将兴趣发展为职业有助于增加工作的趣味性,不再觉得枯燥乏味;81.76%认为爱好将提升工作中的价值感,职业中收获的成长象征着同步向理想迈进;71.10%表示兴趣催生的新兴职业发展空间大;55.59%看重工作时间灵活,不用坐班。
而新就业形态所呈现出的去中心化和平台化就业模式,打破传统就业诸多限制,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元的工作机会,更灵活的就业选择。
《报告》显示,新就业形态正随着数智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传统行业的创新推动,呈现出多种发展形态,比如以任务众包平台为主的在线劳动力市场、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以滴滴、美团等为代表的分享经济平台、以安利为代表的社群平台及以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粉丝经济平台中。
直播间里,头发花白的叔叔阿姨,教人声乐书画;看不见的角落里,应届生做起了流量投手,更有宝妈轻装上阵,化身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
相较于滴滴、小红书、淘宝等伴随互联网诞生的新就业形态平台,传统的创就业平台及平台中的劳动者该走向何方?
安利(中国)董事长兼总裁余放说,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打开自身优势,回到“人的生意”这个起点,完成模式创新。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安利打造了强大高效的电商平台,如今98%的业务在线上完成。约20万活跃营销人员依托企业的数字化赋能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运营了几十万个大健康和美好生活社群。企业完成了数智化社群创业平台的升级,创业者成为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
安利创业者们因此拥有了人人可为、持续成长的事业机会、灵活自主的创业模式,以及全方位的赋能支持体系,他们在社群中,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和陪伴式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服务。
数据显示,目前,有近20万创业者在安利创业平台上获得了多劳多得、乐业敬业、专业持久的事业机会。其中,有75%的创业者为女性、超过30%的创业者年龄超过50岁,年资超过20年的创业者超过2万名。
在不少社会学专家看来,美好生活的需求跟吃饭穿衣不一样,它们不仅非常抽象,而且弹性很大——追求美,排遣孤独,自我实现有千百种方式。当美好生活被激发出细分需求后,那种集体上行的大规模、大平台、大品类、大赛道的就业环境正在从“唯一选择”隐退,随之爆发的一种更精细,更走心,也更“小而美”的就业生态。
“兴趣社群”作为“小而美”的就业生态。达成了交朋友、找乐子、做生意的商业闭环,重构了企业、渠道、客户的关系,从以产品为中心,进化到以人为本,从简单粗暴的利益驱动,进化到更丰富也更持久的“兴趣驱动”“情感链接”“价值共鸣”。
数字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无线触角,消费场景的再造,使个体能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了个人创业门槛,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地追求,也让生活方式成为“营销方式”本身。
绝大多数人类社群,都不存在追求更多金钱回报的“天性”。相较于提供商品,兴趣社群能提供更多的情绪感受和价值认同,这往往会展现或激发人的潜在需求。
来自组好的乐队吉他手小黄,由于演出时长时间站立,作息不稳定,年纪轻轻就有不少健康问题。后来,他通过加入安利大健康社群,学习健康知识,补充营养、调整生活方式,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他把自己的改变过程,分享在社交媒体,带大家露营、爬山、徒步,还通过粤语脱口秀,传播健康,吸引了20万粉丝,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新就业形态让劳动者拥有更大自主性,让个人兴趣和特长成为工作的重要部分。”余放说,你以为我是在生活,其实我是在工作,你以为我是在工作,其实我是在创业。在类似小美、小黄等的创就业过程中,人必然是发自内心快乐的,完成从“卷”到“多元绽放”的转身。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
刚刚召开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利好政策不断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企业作为吸纳就业以及推动新就业形态的创新主力军。《报告》发现,以安利和小红书等为代表的平台企业,通过优化商业模式和服务体系,提供丰富多元高质量的创就业机会,助力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内创就业生态注入活水。
结合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机遇、挑战,《报告》提出实现新就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模型:
劳动者需要改变就业观念,主动拥抱数智化带来的社会变革,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变为提升自身素质提的努力,从容面对就业市场挑战;
平台企业要商业向善,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劳动者打造终身培训体系,加强就业市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增加对从业者的人文关怀,推动就业创业环境更宽松、更美好;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