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除夕夜、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从“太牢之礼”到牢丸之贡的转变

除夕夜、春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遍及全国各地,历时几千年。

尤其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也是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文献记载,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至少在明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到了清朝,已经十分广泛流传。

对于这一习俗的溯源,有学者认为与我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

在古代,我国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即十二个时辰。

除夕夜与春节交接的时间点,是晚上的12点,即凌晨,正好对应的是“子时”。

因除夕夜与新年的时间交点,正好又是辞旧迎新的界限,古时候称之为“交子”,由此人们也将当时吃的美食称之为“饺子”。

关于这种说法,文史君有一定的质疑,或许这是“饺子”名字的由来,但绝不是过年吃饺子的习俗的由来。

除夕夜、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从“太牢之礼”到牢丸之贡的转变

“饺子”的由来

关于饺子的由来自古说法不一,而权威性比较高的说法是东汉末年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发明的。

史书记载,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曾经在长沙做过官,后来因为朝廷内部原因而辞官还乡。

回到家乡后,正值寒冬,他看到许多穷苦百姓衣衫褴褛,耳朵被冻得通红,甚至溃烂。

他心中十分不忍,决心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于是,他带领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开始熬制“祛寒娇耳汤”。

他精心挑选了羊肉、辣椒以及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入锅中慢慢熬煮。

待食材煮熟后,他将它们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下锅煮熟。这种食物不仅美味,还能驱寒暖身,治愈冻伤的耳朵。

因那种食物形似耳朵,于是张仲景将它命名为“娇耳”,并免费分发给需要的百姓。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立刻感到浑身发热,耳朵也变得温暖,冻伤的耳朵逐渐康复。

后来,张仲景的善举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恩情,纷纷效仿制作“娇耳”。

随着时间的推移,“娇耳”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饺子,并演化出了新的名字,“交耳”、“牢丸”等。

如今,每到冬至、除夕、过年等重要节日,人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

这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享受,更是一种对张仲景仁心仁术的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