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指尖翻动的技艺 横竖交纵的竹韵 访雨城区周公山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升焕

“哇!这么多工艺品都是用竹子编出来的吗?”

“墙上挂的这幅字也是竹子编的吗?”

“这个手提包做得好精致哦!”

……

3月6日,在雨城区周山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艺术馆,前来参观的市民看到众多精美的竹编工艺品纷纷发出感叹。

记者在竹编艺术馆内,见到了当天的主人公,正在摆放教学材料的竹编匠人陈升焕,她是雨城区周公山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

指尖翻动的技艺 横竖交纵的竹韵 访雨城区周公山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升焕

立“竹”长远  传承“她”力量

周山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艺术馆内,摆放着许多制作好的精美竹编工艺品:竹编缠丝画、竹编熊猫画、竹编茶壶、竹茶席、传统竹帽子、竹扇子……

一进门口,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熊猫竹丝粘贴画。陈升焕说这是竹编行业技术含量最高的竹丝粘贴画,从设计图案、处理材料、破竹、起篾、打底,再将竹丝一丝一丝粘贴上去,总共花费了她数月时间才完成。

3月6日当天恰逢城区一公司举行“三八”妇女节活动,组织公司70余名女员工来到周山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艺术馆学习竹编技艺。

“左边的这条竹篾往右斜,右边的竹篾往左斜。”

“挑一压一,像这样一直重复做。”

只见陈升焕手中的竹篾在纵横交错的经纬编织法下,一上一下,一编一织,不一会儿一件小巧的竹编工艺品就诞生了。

授课现场,学员们一边认真听着陈升焕的讲解,一边动手编织着自己的作品。

“第一次亲自动手做竹编,这个小小的竹篾很神奇,能编出许多的花样。”市民任江说。

“我想编一个竹篮出来,看着很简单,实际编起来还是有难度,需要老师协助。”市民黄星宇说。

据陈升焕介绍,位于西康记忆文旅街区的周山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艺术馆目前还是试营业,待正式营业后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都有老师在这里教学。

陈升焕坦言,选择开设竹编艺术馆就是希望让城市的年轻人、灵活就业人员、带孩子的中老年人等群体了解竹编,就近学习竹编技艺。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竹编技艺,竹编不仅能够制作简单粗糙的农具,还能编织出精美的工艺品。”陈升焕表示,接下来还将加强与街道社区、学校合作,开展竹编培训,让年轻人了解竹编制作,爱上竹编工艺,才能让这项非遗技艺得到传承,让美丽乡村得到不断发展振兴。

“这才是真正守住了非遗技艺,传承了非遗文化。”陈升焕说。

做“竹”准备  讲述“她”故事

青青竹篾条,慢慢紧箩筐。竹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雨城区湿润多雨的气候,给周公山麓的慈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陈升焕从小看着爷爷做竹编,由于父母身体残疾,全家就靠竹编手艺养家糊口,因此小时候的她耳濡目染,会编织一些简单的竹筐、簸箕。

指尖翻动的技艺 横竖交纵的竹韵 访雨城区周公山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升焕

“你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学习竹编?”

“2013年7月16日!”

陈升焕清楚地答出了她与竹编结缘的日子。

一切都要从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说起。“地震之后,市妇联组织了竹编培训班,当时看到村干部的通知,我立即就报名了。”陈升焕说。

“当时看见培训班授课老师展示的竹编作品,人物、字画都特别精美。”陈升焕说,“在我以前的认知里竹编只能做一些粗糙的农具,没想到还可以做得如此精细,我感到非常震撼,感觉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当时她还在酒店工作,由于丈夫常年外出务工,家中两个年幼的女儿都靠她一人照顾,但酒店需要每天按时打卡,不能迟到早退,遇上孩子发烧生病总免不了耽误工作。

正是这次为期三个月的竹编培训彻底改变了陈升焕对传统竹编的认识,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因为做竹编时间相对自由,她辞去了酒店的工作,凭借从小的技术和培训学到的新本领,开始正式从事竹艺编织,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2014年4月22日,陈升焕与来自周公山镇关龙村、河坎村、新荣村的30名村民成立了雅安市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由她担任副理事长兼技术总监一职。

合作社免费为村民教授编织藏茶包的技艺,村民学会竹编茶包的技艺后,可在合作社免费拿取竹编原材料居家编织,编织好的成品再由合作社统一回收进行销售,一年的销量能够达到六七十万个。

为了让合作社的竹编产品顺利“走出去”,在2017年成立雅安周山竹艺有限责任公司,由陈升焕担任公司法人。

近年来合作社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优质的竹编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印度等海外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湖北、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的订单,目前的客户至少已稳定合作了四五年,成功打响“周公山竹编”的招牌。

“去年有一个大订单,就是顾客在央视财经频道上看到我们周公山竹编的宣传,通过央视联系上我们,签下了80万元的订单。”陈升焕说,现在合作社的订单都是通过网络、电话、展会等方式联系,以前愁订单到处找订单,现在订单多了,合作社还要从中筛选。

授“竹”经验  带动“她”经济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签订竹编订单,合作社统一派发订单生产任务到农户手中,农户按照计件制方式完成竹编订单后,再由合作社统一收回成品。

指尖翻动的技艺 横竖交纵的竹韵 访雨城区周公山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升焕

为充分发挥雨城区竹资源优势,帮助群众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水平,2021年,雨城区竹编技能培训学校成立,陈升焕担任校长,负责竹编教学工作。通过开展培训招生,不断扩充社员,现有合作社成员126名,经过培训参与合作社订单编织的村民有400余名。

这些村民多为留守在家中的妇女群体、残疾群众,她们依托合作社带动就业,从事竹艺编织补贴家用。不仅有来自雨城区周公山镇、望鱼镇的村民,还有来自荥经县、天全县的农村灵活就业人员。

据陈升焕介绍,现在农户平均每个月收入能达到三千元左右,有的家庭两夫妻能拿到九千多元,靠竹编手艺就能养活一家人。

周公山镇李坝村村民李朝芬,2013年生下小女儿后就一直跟着陈升焕做竹编,一年有四五万元收入。“在合作社有老师教,很快就能上手,而且做竹编时间也很灵活。”李朝芬说。    

来自周公山镇新柏香村的95后年轻宝妈何松颖今年28岁,却已经有10年的竹编经验,是合作社里最年轻的竹编非遗传承人。

“一开始是因为兴趣接触到平面竹编,然后就爱上了竹编这个行业,感觉非常适合我。”何松颖说,她平时上班时间接订单,一个月也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