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国际体育运动中的非遗·风筝

国际体育运动中的非遗·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yuān]“。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志、动物、蝴蝶、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有人设计出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于绢造的风坑之内,令风筝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而上。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形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蔚蓝的天空,该等风筝之尺码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则用大竹升来造,由百余人来放。

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国际风筝联合会”的会议总部也设定在了潍坊。现在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国人民称为风筝的故乡。

潍坊

风筝之神韵

潍坊风筝四大代表作之龙头蜈蚣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过去说潍坊的风筝, 有“十个风筝九个蝶, 九个蝴蝶九个新”的说法,人们用“鲁蝶”来概括潍坊风筝的特点,, 而最能代表潍坊风筝特点的当属“蜈蚣”为特色的风筝, 在2012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全国共有6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展。最终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

“龙头蜈蚣”、 “仙鹤童子”、“雷震子”、“麻姑献寿”等已经成为潍坊城派风筝的代表作。将国画工笔绘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非遗“涨姿势”

风筝制作技艺

潍坊风筝的独特个性是通过“扎、绘、糊、放”的四艺来具体表现的

潍坊风筝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有“抽削”、“推削”诸法)、修竹条、弯竹条、扎结竹条等。

糊风筝用纸,用矾绢,用薄绸等,可依风筝形式确定。

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设色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潍坊风筝的画,一部分是专业画家画的,一部分是民间艺人画的。

专业画家一般绘人物和历史故事,其特点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面清新、色调雅致。

民间艺人画家主要吸收潍坊寒亭区杨家埠木板年画的特点,内容多为吉祥欢乐,构图饱满,线条粗犷,色彩以红、黄、蓝三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

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用的各种附加物。放风筝的线有“缝衣线”(适合放小风筝)、“小线”(三股棉线,民间最常用的风筝线)、“衣线”(真丝线,细的叫“丝线”,粗的叫“丝绳”)、“麻线”(从前民间用此线放大风筝)等等。

风筝与健康

春天放风筝,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从而获得消除冬日气积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