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85年注定是载入京圈儿史册的一年。
那年发生的两次会面,一直影响到今日整个娱乐圈的格局。一次是美工冯小刚和新晋青年作家王朔的会面,一次是和西影厂导演叶大鹰的会面。后者奠定了京圈儿的创作根基,前者则决定了京圈儿在文艺历史长河中的寿命。
咱们先说后一次。
那年,正在北影进修,暑假外出拍片,一朋友提到了王朔,希望他们能认识一下。之所以将王朔介绍给叶大鹰,是因为大家都有着同一个背景 :大院子弟。
回到北京,叶大鹰就在凤凰餐厅跟王朔吃了顿饭。那时王老师还水嫩着,穿一皮夹克,戴一紫色毛线帽子,分外腼腆。饭局上,他带了篇小说的样稿,名叫《浮出海面》。没多久,小说就在《当代》发表。
那顿饭后,叶大鹰和王朔成了极好的朋友。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毕竟俩人都是大院出来的。这一重要背景,不仅促成了友谊,也涉及整个京圈儿的根基。在京圈儿壮大的日子里 ,“大院 ”始终是个不 可忽略的因素。
正是这一背景,将王朔和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拉到了一起。
此人就是《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
也是他,促成了王、冯二人的历史性会面。
「《甄嬛传》片场的」
郑晓龙出生自北京总后大院,父亲是该部宣传部长。青年时代参军,然后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1978年,他考上北大分校。四年后,毕业回原单位,电台改为电视局,增设电视艺术中心。他进去做编辑。由于能写能干,两年后升为主管生产的副主任。
当时全国电视剧少得可怜,广大群众嗷嗷待哺。 为了丰富老百姓的生活,北视中心决定一年要搞一部精品。
一进单位,郑晓龙就参与了几部重磅作品。其中有个剧本,由他亲自执笔,那就是改编自王朔处女作的《空中小姐》。
在大院时,总参训练部的王朔,常去总后礼堂看电影。1984年,他把改了9遍的《空姐》投到《当代》,一炮打响。郑晓龙看完,找到了他。当时主流电视剧是写史诗,主角是革命英雄。领导不太认可小说,说没意义。
郑晓龙据理力争道: “人类美好爱情难道不是意义吗?不该歌颂吗?”
最后,电视剧成功播出。
就这么着,王朔和郑晓龙结成了牢固的革命友谊。加上郑晓龙的老婆,是《人民文学》的编辑,跟作家圈很熟,王朔又是个新晋作家,两人的来往,更加密切。
同时期,升为中心副主任的郑晓龙,提拔了两个平民家的孩子。一个叫,一个叫。赵的事,后面再说。先说冯小刚。
1984年,冯小刚离开部队,被分到城建总公司当文宣干事。地点在西直门粮食仓库,被战友们笑为“西粮太守”。冯学美术出身,在电影厂兼任美工。机缘巧合认识了郑晓龙,经常找郑吃饭,靠着能说会道,深得郑的欢心。
没多久,郑就把他介绍进了北视中心。
「郑晓龙&王朔编剧的《空中小姐》,1984年」
1985年年底,冯在海南《大林莽》剧组做美工。郑晓龙去探班,休息期间,在溪边捧着王老师的《浮出海面》,乐不可支,一口一个“孙子”,把冯给惊着了。冯拿过小说一读,大呼果然“孙子!”,问是谁写的。
郑说,王朔,我一哥们儿。
冯小刚当即央求郑带自己结识王朔。彼时,这不过漫长时间中普通的一瞬,回头看,这却是决定了日后京圈儿资源崛起的历史性时刻。
要不是认识王老师,多年以后,冯小刚大概率不会碰上另一个大院子弟。
那就是华谊的老板,王中军。
02.
在王中军成为大佬前,初代京圈儿的带头大哥,按理来说,是郑晓龙。
1989年,富有创作雄心的郑晓龙,把王朔和几个编剧拉到北京蓟门饭店,说要搞一个“室内剧”。北视中心的摄影棚,空一天就要损失一天的钱。弄一个足够长的室内剧,资源才能利用。之所以将王朔视为剧情策划的不二人选,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就在头一年,由王朔四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同期上映,引起巨大关注,史称“王朔年。”
而幕后的重要推手是谁呢?
就是前面说的叶挺将军之孙,叶大鹰。
叶大鹰在北影进修时,正是王朔创作上升期。回西影厂前,叶带走了他两部小说,《浮出海面》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回去,就向厂内力荐,改编成剧本。后来去北京,叶又把在四川拍片的趣闻告诉王朔。王取其精华,写成《顽主》,发表在《收获》,震动文坛。不久,又写出《橡皮人》。
1988年,主管电影的领导呼吁拍娱乐片。在叶大鹰不遗余力地奔走中,王老师两年间的文学硕果,一下子喷成四部电影。
喜得王老师放出话来:
“现在中国电影界,哥们儿平趟!”
有了王朔坐镇,郑晓龙自然放心。于是1989年,郑、王二人和几个文学青年一边吃饺子,一边琢磨出一个女人的故事。要让她浑身美得,又受尽苦难,必须赚足老百姓的眼泪。在座的人使尽解数,一集集攒剧本。那边拍,这边写。最后,编剧李晓明给取了个名字。
这就是当年轰动全国的《渴望》。
「郑晓龙牵头策划的《渴望》」
该剧一播,收视率高达98%。全国为之疯迷。每天连小偷都等着看,因此降低了犯罪率。为此,公安部专门给北视发了一面锦旗。整个剧组,甚至进入中南海,接受李瑞环同志的当面表扬。郑晓龙可谓赚足了声望。
王朔见状,也如梦初醒: 原来写小说带来的名利,比电视剧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还犹豫个什么?
不得不说,年轻时的王老师,是个极度渴望名利的人。军队大院的子弟,生来有优越感。他们从小管院外的人叫“老百姓”,个个都有当英雄的热血。结果和平年代,仗没打,复员后,王成了医药公司小职员,日子别提多没劲。
改革初期,听说“倒爷”赚钱,他去广州倒电子表和电视机。1983年大清查,查到他脑袋上。一气之下,王朔辞职,和同院儿的发小叶京,开了个川菜馆。赚了些钱,过得将就。80年代文学热起来后,他也想试试,就把恋爱故事写成《空中小姐》。
一不留神,混入了文学圈。
但卖书,赚不了几个钱。彼时,他被归为通俗作家,书顶多卖几万册,刚够糊口。《渴望》播出后,王老师明白了: 纯文学,那是追求,搞大众文化,才能养家啊。一个电视剧出去,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码字能比的。
89年底,他找到编辑马未都和一干文学青年,前后30多人,包括莫言在内,组成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之所以叫“海马”,是因为整个创作组没一个女的,全是男的。
而海马,是雄性繁殖。
不用说,马未都,也是大院子弟。
他那个院比较高级,是空军大院。马未都本来在当工人,因为写了一篇《今夜月儿圆》,被调入《青年文学》做编辑。王朔来投稿,遇到了他。在他的力荐下,《橡皮人》得以发表。小说头一段非常“反动”,主编给删了。
刊印前,马未都又给偷偷加了上去。
那句话是这么写的: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时开始。”
「编辑马未都和文学青年王朔」
“海马”成立时,马未都看惯了文学界送礼评奖的乱象,从编辑部撤了,开始做生意。他和王朔,一个董事长,一个总干事,准备领导文学青年们大干一场。恰好《渴望》火热,郑晓龙想趁胜追击,就跟他们达成了合作。
这次,郑大哥觉得该弄一喜剧。众人就以“文学编辑部”的生活经验,准备写一个系列剧。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编辑部的故事》。
为了“攒剧本”,北视中心花了大钱,在180元一晚的友谊宾馆开5天房,24小时热水澡和好饭伺候,就为让大家再弄个经典。
万万没想到,临开拍前,突然剧本找不着了。本就是搞副业的海马成员,顿时悻然,各回各家。可王朔不行啊。
他要不写,就没饭吃了。
他还指望着写个爆款,赚大钱呢。
就在这时,冯小刚出现了…
对于王朔来说,冯小刚的出现,可谓十分及时。而对于冯小刚而言,王朔的重用,也成了他改变命运的梯子。“京圈”从影视发家的势力范围,就这么一点点拓展开来。
但这只是开始,紧接着,还有各路资本、导演、编剧、演员靠着不可与外人言的革命友谊,进入这个圈子。这里面有资本大佬马云,有借势上位的文章,有拍了《上海堡垒》还被力挺的滕华涛…20年来,京圈大哥变了,京圈的人进进出出,但只有一件事没变。这件事,才是京圈安身立命的根本。
诸位,欲知京圈20年来是如何一步步壮大的,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宅总有理」,后台回复「京圈」获取全文。
话提到这儿,不得不隆重推荐一下公号「宅总有理」。 这个公号由宅少一个人撰稿、打理,不定期更新各类文化故事。
故事覆盖音乐、电影、文学、历史,力图从个人、圈层、时代等多个维度,去打捞发生在文化领域的记忆碎片,并从这些碎片身上分析出大众文化的历史流变、历史中的行业沉浮、行业里的人性明暗。
世事轮回,人情洞察,皆在其中。
宅少的文章,一般来说,篇幅都较长,信息量巨大。一个故事,往往会串联起数个角色,横跨几个领域,挖掘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梗。一篇顶三篇,量大管饱,但每每读完,你又会觉得意犹未尽。
下面,就先给大家推荐几篇解解渴。
1.《徐峥们的崛起:「囧妈」背后的神秘力量,中国导演的终极宿命》
字节跳动花6.3亿买下了《囧妈》拿到抖音给全国观众解闷儿,这背后的资本博弈,可不像我们看上去那么简单。
所有的事情,还得从1996年说起。
1996年,张艺谋拍了一部《有话好好说》。一个叫董老板的人,给这部片子做了发行。多少年过去了,董老板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混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当、宁浩这两位导演交出代表作后,他又开始施展起了资本的魔法,准备大干一场了。
这篇文章和梳理「京圈」的崛起一样,帮你搞清楚徐峥、宁浩、黄渤、王宝强、陈思诚这几个电影新势力的前世今生。
「关注公号,回复“ 徐峥 ”获取文章」
2.《内地30年港台红人兴衰录》
从1979年邓丽君的声音通过海对面的电台传来算起,再到2009年华谊兄弟的《风声》上映,短短30年里,内地老百姓目睹了一场大众文化的盛宴,一场跨世纪的告别。
这场盛宴里,有太多我们熟悉的名字。什么《霍元甲》《上海滩》《射雕》、金庸、琼瑶、小虎队、姜育恒、齐秦、beyond、四大天王、周星驰、刘镇伟、《无间道》《流星花园》、周杰伦…短短30年,你方唱罢我登场,无数的红人在内地掀起时代风潮,用歌声和影像,启蒙我们的内心。
近百号人物,一篇文章帮你梳理干净。
「关注公号,回复“ 红人 ”获取文章」
3.《溃败1994:中国摇滚伤心往事》
1994年,张培仁靠着17张假证件,带着“窦唯、何勇、张楚、唐朝”去到香港红磡,留下了闪耀一时的“摇滚新势力音乐会”。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摇滚的春天要来了,但没想到那成了璀璨烟火,转瞬凋零。
从崔健吼出《一无所有》算起,到1994年红磡绽放,8年时间,无数音乐人饿着肚子写歌,无数呐喊在那个时代迸发出声响,一切就像何勇他爸何老爷子说的: “人真奇怪,除了吃饱饭,还要思想。”
关于初代摇滚的沉浮,那些人是如何生存的,是从何走上摇滚道路的,唐朝、崔健、眼镜蛇、1989、魔岩三杰、臧鸿飞、大张伟等等等等,他们个人的选择和时代洪流碰撞的故事,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关注公号,回复“ 摇滚 ”获取文章」
4.《请回答2000:原来20年能改变那么多人,唯独改变不了这一件事》
2000年已经是20年前了,当21世纪的10世代落下帷幕,我们再回头看看2000年,看看那一年的音乐、电影、小说、体育、社会风貌和商业大佬,看看他们在历史中的不同面貌,我们会得到什么启发?
上春晚的朴树,身处离婚漩涡的李宗盛,拍《卧虎藏龙》满腹委屈的章子怡,在戛纳牵手刘嘉玲和张曼玉的梁朝伟,借着金庸名气在西湖边上论剑的马云,还在给新东方写求职书的罗永浩…各个领域的人各个行业的故事,在2000年这个世纪之交汇聚。
当你了解了那一年的故事,你就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时间。时间是个圆,任何一点都是起点,也都是它的终点。
「关注公号,回复“ 2000 ”获取文章」
5.《硬核朋克易中天》
遥想当年,厦大要给易中天老师分一套112平米的房子,但是易中天连3万块钱都掏不出来。无奈之下,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他,只能学术自救,开始写书。虽然没卖几本出去,但好歹补贴了一部分家用。
后来他上《百家讲坛》,纯粹是为那几千块钱稿费去的。没想到会凭借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火遍全国,成为所谓的“学术超男”。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透过这篇文章,你会发现易老师最可爱的地方,不在于他的幽默,而在于他的硬核,直面惨淡的人生。
有太多知识分子,讲崇高讲着讲着,讲成了虚伪,但易老师不一样,易老师讲话,向来是接地气的。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可以对“做人”这件事,得到一点启发。
「关注公号,回复“ 易中天 ”获取文章」
来吧,关注「宅总有理」,一起去看看各个文化领域里那些鲜为人知的事,看看不同圈子之间人与人的联系,看看大众文化冰山下面的部分,看看某一个年份里时光的彩蛋,看看几十年光阴中我们都曾经历过什么。
冯仑曾转述过一句古话的观点。
他是这么跟记者说的: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历史的影子。未来你不要以为你都能创造,大部分历史都是重复。所以当你拥有充分的历史知识,对过去的事越来越熟悉的时候,未来就在你的手中。”
你会喜欢上这句话的。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