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4月1日电(樊中华 郁玫)从上海的松江区出发,G60高速向南,商合杭、沪苏湖高铁向北,在长三角地域画出“人”字形的“科创大动脉”,长三角科创要素由此得以奔流往复、日新月著。
被称为上海“西南门户”的金山区,因五条跨省高速的交汇而成为沪浙湾区的中心。“依托石化工业的产业基础,金山以‘上海湾区生物医药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高端原料药和绿色生物医药材料的重要承载地,弥补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链中重要的一环,”上海湾区生物医药港副总经理黄涛说。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张江示范区’)的建设是中央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部署和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实践,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试验田,”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我们要持续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借势“引流”创新机
在上海全市“点状布局”的张江示范区,其创新使命天然便包含了“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探索协同创新机制”的命题。
张江科学城与陆家嘴金融城“双城联动”,张江药谷与东方美谷“双谷联动”,张江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愈来愈多的跨区域、跨领域合作机制在10年间不断确立。
“而‘双城辉映’中另一个重要命题,是把陆家嘴金融城的资本更多地导入张江科学城,助力创新策源和科创企业成长。”袁涛说。
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被视为是中国“引金融活水入科创之田”的一次重大改革。
首批登陆科创板的澜起科技市值常居前十。其公共事务部负责人宿志玲直言,科创板的诸多突破创新对科创企业而言意义重大。“从材料报送到拿到批文只用了半年左右,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同时,科创板也是给予高价值科技企业的一种直观认证,使企业人才招聘效率明显提升,这在人才紧缺的芯片行业十分重要。”
联动发展使科创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凸显,科技与制度创新成果喷涌。上海远心医疗科技公司是首家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企业,其总经理张清淳表示,该制度不仅为企业节省了200万左右建供应链和生产车间的投入,使其可专注于研发,同时让产品提前6-8个月上市,为其消费级医疗产品的不断迭代升级争取了时间,“有效鼓励企业不断创新。”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科学家在全球顶尖期刊《科学》《自然》《细胞》发表论文数占全国总数32%;“十三五”期间,规上企业营收增长了72%;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超过60%。
“合流”共济破困局
在自主创新的时代命题下,“破壁合作”开始成为大多数创新主体的潜意识。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高级副总裁古元东同时也是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他坦言,当前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人才急缺,正因此,承担着为产业链填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甚至研发、孵化之责的研究院与上海大学合作成立了微电子学院。
而借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更多的创新改革在张江示范区内流动生根。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其院长周如鸿告诉中新网记者,浙江大学“跨省”建研究院,一是因为上海着重发展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与研究院的主攻方向高度契合,二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强交叉性特征,远非单个学校、个人力量所及。因此研究院本着开放合作的原则,“在一些有挑战性、比较宏大的科学课题上,整合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校‘强强联合’,共同攻关。”
“逆流”而上筑高地
如何让创新要素在每一个“毛细血管”里流动起来,是改革“深水区”的创新挑战。
徐汇枫林拥有丰富的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资源,枫林集团创新性地以民非形式在园区建设集原始创新和商业速度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一举打通转化过程中的技术流、政策流、资金流、人才流和服务流。
“徐汇区高校云集,高校院所和徐汇区政府合作共建创新转化平台,是鼓励科研人员通过该平台注册企业,将校内专利成果进行产业化验证,而园区平台将提供政策扶持、融资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服务,这大大加速了徐汇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上海枫林集团产业发展部王亚林说。
宿志玲则表示,芯片领域高端人才紧俏,政府、园区会为企业提供相当多的人才对接机会;在企业上市后,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点对点的沟通机制,提供政策辅导,解决实际诉求。
在宿志玲看来,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吸引人才有其房价高、落户难的“短板”,但“始终在努力进行制度优化,不断助力企业创新效率更高。”
在区块链金融科技服务公司能链科技创始人林乐眼中,上海的政府部门“对创新的敏锐度更高,科技人才储备体系完善,因此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科技,更有前瞻性”。
“2018年,随着ICO乱象丛生和泡沫破裂,区块链行业受重创,公司尽管坚持合规业务也受到很大影响,当时上海仍旧相信我们的价值,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介绍投资机构,引荐合作伙伴,帮助我们穿越周期迎来行业发展的春天。”林乐说。
更多“开源浚流”的创新正在进行。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是上海市大数据发展集“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地+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规划布局内的重要商业机构,承担着促进商业数据流通、跨区域的机构合作和数据互联、政府数据与商业数据应用等工作。
“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规合法的平台,让数据资源流动起来,为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要素支撑。”该中心总经理卢勇说。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