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原名“娇耳”、,饺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饺子,被称为“汤中牢丸”或“馄饨”,但与今日的饺子是不同的。三国时,魏国张揖在《广雅》书中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偃月,即半月,就和今天的饺子一样了;已是天下通食可见那时饺子已经有了相当久远的历史;而且是从“馄饨”发展而来的。到了唐代才把煮熟的饺子捞到碗里吃,1968年在我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出土的一座唐代墓葬里,葬品中的木碗里遗有5厘米长的小麦面制作的半月形饺子,这一发现充分说明了在唐代已有吃饺子的习俗。而春节吃饺子的风俗习惯开始于宋代,在那时被称为“饺子”,“饺子”与“交子”谐音,交子是什么意思呢?那时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当时的纸币为“交子”,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吃“交子”,以图财源广进和吉利的意思。
饺子,又被称为“馄饨”、“扁食”、“角子”和“饽饽”等等。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双下驼峰角子,等等。据《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市食中有诸色角儿。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有:撇列角儿、莳萝角儿,等等。所有这些“角子”、“角儿”都是今日饺子的前身。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有“烧卖、扁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河北宁县志中有“正月初一,盛撰共享,各种扁食名饺子。”其中“扁食”一词即指饺子。目前在山东济南市的饺子仍沿用“偏食”之称,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山东名小吃———“济南扁食”。李兴庭所著的《乡音解颐》中有:“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陷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燕京岁时》书中有:“每届初一,无论贫贱富贵,皆以白面做再而食之,胃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这些饽饽就是饺子,而与今日满族喜欢吃的粘食饽饽不一回事。
据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周烹如: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意。”由此可知,当时饺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为节日食品。人们吃饺子已寓有辞旧迎新、富贵吉祥之意。尤其在北方,饺子作为贺年食品,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在北国,经久不衰。
过年了,您家里吃的什么馅的饺子呢?欢迎在公众号下方留言。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