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大理非遗保护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大理被正式确认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标志着大理非遗保护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与发展之路。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记者围绕“传承与创新结合用非遗助推乡村振兴”这一主题,采访了市政协委员张翰敏。
市政协委员 张翰敏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界别的政协委员,我始终牢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多年来,我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深知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多年来,我努力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我们成立了白族扎染技艺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旅游示范点以及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目前,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白族扎染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蓝染品牌。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开展了3000多人次的染织技能培训课程,接待游客10万人次,创造了上千万元的产值,带动了1000多人就业。如今,“年轻人回院落,扎染村落生”的传承与发展氛围愈发浓厚,乡村手工非遗产业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谈到乡村振兴的话题时,张翰敏告诉记者,传承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让非遗绽放新的时代芳华。
张翰敏
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非遗在其中大有可为。首先,通过传承和创新的融合推动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从技术、设计、品牌和跨界合作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和赋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同时,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大理非遗品牌,提升非遗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其次,通过文化和产业的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我们将以“非遗+”模式为引领,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电商”等多种跨界融合方式,实现非遗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再次,通过民族与世界的融合推动非遗的国际化发展。我们将积极推动大理非遗走向世界,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了解大理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让大理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记者:郭鹏昌 罗晓川
编辑:向红玉
值周:杨丹妮 胡亚玲
主编:李胜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