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8月11日电 题:从“遗产”到“财产”——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春拉、李键
夏日的一个午后,八廓街一座距今200多年历史的藏式传统院落内,数十名匠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各自的唐卡。
25岁的索朗罗拉,来自昌都市丁青县。他正在制作的这幅唐卡,与众人熟知的手绘唐卡不同,是一幅由包括他在内的近十名技师,一针一线缝制的堆绣唐卡。
一块高2米、宽55米的白色底布,近千幅大小各异、各色绸缎手工缝制的吉祥图案,在索朗罗拉和小伙伴们的飞针走线中“汇聚”成一幅色彩艳丽、立体感很强的唐卡作品。
堆绣唐卡,也叫剪贴布扎花唐卡,是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内容主要涉及宗教、文化、历史等。2021年,堆绣唐卡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幅这样的唐卡需要近两年时间缝制,因为制作精美,艺术价值高,一直供不应求。”索朗罗拉说,小学毕业后在家放牧的他,在政府的帮助下来到学习传统技艺,目前每月收入近5000元,是堆绣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记者了解到,索朗罗拉所在的自治区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唐卡之都画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培养超过百名来自基层的贫困户子女。
截至目前,从事唐卡绘制的人员已超过3000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从业者遍布、日喀则、昌都、山南等地,全区唐卡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
红火的唐卡产业只是一个缩影。过去10余年间,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积极引导,非遗活态传承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振兴及村民致富。
自治区文化厅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国家投入超过2亿元,自治区投入近9600万元,用于的国家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及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
目前,格萨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堆绣唐卡等10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区120家非遗就业工坊直接带动2271户3053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200余元。
作为非遗惠民工程之一,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四届“藏戏演出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公园成了非遗活态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的“窗口”,也成为153支民间藏戏队向往的舞台。
每当高亢的藏戏唱腔声和鼓钵声响起,藏戏迷、市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围坐一堂,打破时空与语言的界限,在古老歌舞声中体验独特的艺术。
“每场演出要持续近8小时,观众看得尽兴,我们打心眼里高兴。”堆龙德庆区马乡措麦村农民藏戏队队长拉巴次仁说,“如今,除传统节庆外,平日里邀请我们演出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藏戏舞台后方,藏香、藏药等非遗产品展销活动也在同步进行。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