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朋友圈、同事的聊天群里,一片欢声笑语和恭贺的祝福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分享起了丰盛的年夜饭。或许,桌子上总少不了那一盘饺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饺子早已成为一种象征,承载着团圆和美好的寓意。饺子谐音“交子”,意味着旧岁已去,新年再来。它那白胖的外形更是象征着家庭的团团圆圆。
常言“好吃不过饺子”,正是说明了饺子在人民心目中的至高地位。包饺子的过程不仅是美味的享受,更是家庭成员们齐心协力的象征。从拌馅、擀皮到包饺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温馨与和谐。失误虽然偶尔发生,但这份亲情与协作的劳动成果,让人觉得格外美好。
饺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是医圣张仲景所创。他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冻伤与伤寒,发明了用面皮包裹羊肉和药材的食物,形状似耳,称之为“饺耳”。从治病的工具演变为大众美食的饺子,伴随岁月的推移,它也变得色香味俱全。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吃饺子是在70年代末的元宵节。那时生活条件艰苦,市场上鲜菜少,家中母亲用过年存下的肉和白菜、萝卜包了一顿饺子,那份幸福至今仍铭刻于心。尽管饺子形状各异,有的包得漏了,有的开了花,但那一顿团圆饭却是温暖的味道。
转眼多年过去,饺子在我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过节时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尤其在冬至,饺子更是流行。那天的饺子盛宴总是热闹非凡。许多人把饺子与节气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饺子汤的温暖感融入了每位食客的心中。
回忆起80年代在西安上学的日子,我们在宿舍合作包饺子的情景至今令人捧腹。没有擀面杖、没有案板,大家用洗脸盆、啤酒瓶代替,一片欢声笑语中,饺子的美味在我们的合作下完成。那一刻感受到的团体力量,也让我至今难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逐渐改善,饺子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饺子的馅料从传统的肉菜渐渐变得多样化,亲手包饺子成了一种乐趣。每道饺子的包法、煮法都蕴含着家人间的情感。老伴包的元宝饺子,因其皮薄馅多而受到大家喜爱,吃上去让人倍感温馨。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