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1 春节纳福

又到一年春节时,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春节被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意味着一年工作生活的落幕和一段假期的开始,更具有某种强烈的仪式性和符号性:不管我们身在何处、过去一年经历了什么、归途面临多大困难,我们都近乎狂热地向往回家团聚,并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赶在除夕夜与家人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哪怕这年夜饭仅仅只有一菜一汤。回家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是何等习以为常的事,但这种年度性、规模以亿计的集体迁徙与背后的行为目标,却足以给中华文化圈以外的人带来强烈的震撼。春节能成为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载体和共同的身份标签,这或许正是原因之一。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2 春节的上海城隍庙庙会张灯结彩

农历正月初一这天为春节,而从传统意义和人们的认知角度讲,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的小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汉族、壮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朝鲜族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是中华大地上流传范围最广泛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正值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闲时间,也天然成为众多文化活动传承实践的最佳时段。更重要的是,春节是旧与新的交汇点,是冬的萧瑟与春的生机的分割线,是告别往年不如意、迎接来年新希望的必经路,也是个人于家庭宗族中取暖、重新投入社会生活的好契机。因此,春节期间的任何文化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愿望具象地表达于美食、娱乐活动、艺术作品、行为实践中,使春节成为了传统文化事象、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也深远地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这些存在于我们日常实践中的传统文化事象,其中一些因其内涵丰富、价值突出,被认定为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3 馒头飘香(摄影:李咸德)(春节文化摄影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

春节对于中国人,其意义几何?与春节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主要有哪些,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我们在此抛砖引玉,做一简单梳理。

一、年味、乡味与乡愁:春节中的非遗美食与集体记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一首家喻户晓的腊月歌道出了人们自小年至除夕为迎接春节所做的隆重准备。不难看出,饮食在各项准备工作中占比较重。所谓“民以食为天”,尤其在春节这样阖家欢乐、举家团圆的日子里,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百节年为首,春节期间千家万户精心采买、烹饪的餐食,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对于家乡、亲人及儿时记忆的眷恋,还蕴藏着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4 传承(摄影:刘宝成  春节文化摄影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

在北方地区,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惯例制作面花。面花俗名“花馍”“窝窝花”“糕花”,也称“面塑”,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其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面花制作流程复杂、工艺精美、构思巧妙。无论是黄陵面花作品《二龙戏珠》,还是闻喜花馍作品《三羊开泰》,其形神兼备的艺术造型、鲜艳明亮的色彩运用、简单质朴的吉祥寓意将春节的节日氛围装点得分外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的谐音为“兜福”“多福”,年终岁尾之际,百姓更倾心于品尝寓意吉祥的食品。说起豆腐,纵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榜上有名,该项目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淮南地区的人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制成细若凝脂,洁白如玉的豆腐,托于手中晃动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

赣南地区辞旧迎新,走亲访友的重要年俗之一是擂茶聚客。擂茶属于茶文化的一种,讲究天然、质朴、和谐,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礼仪规范,是深层的“天人合一”。制作赣南客家擂茶的基本原料丰富多元,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在沸水的作用下,绽放出各自独特的魅力,再经高山茶油的浸润和擂杵的搅拌,最终散发出甘润芳香,清爽可口。这道茶集香、甜、苦、辣于一体,春节期间,人们围坐在擂茶宴上,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5 传统美食饺子

谈及春节美食,重头戏当属年夜饭,这是春节期间具有重要符号意义的一餐。中国人春节饮食“和而不同”,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汤圆,无一例外传达着更岁交子、年年登高、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美食,叙旧话新,在相互祝福中守候新一年的到来。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乡味道”“儿时味道”,它们构筑了我们个人的地域或身份标签;它们历久弥新,在春节期间愈加浓烈;它们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乡愁。在此刻,年味、乡愁融于缕缕饭香,化于味蕾之上。人们巧用自然食材,通过食物表达祥和美满、国泰民安的祈盼,这些个人的点滴记忆最终汇聚成我们的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多年后,当我们遇到家乡味道,泛起的除了舌尖上的一丝满足,还有我们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与向往。

二、红火团圆、富足和美:春节非遗传达的审美趣味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儿盼过年”,春节期间,除了鲜衣美食,还少不了各类娱乐游艺活动。争奇斗艳的民间艺术,在展示人们精巧技艺的同时,还表达了中国人以和为美、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

秧歌与龙舞,分别是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舞蹈种类,在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在春节隆重的庆祝娱乐活动中更加不会缺席。秧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秧歌中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服饰装扮惟妙惟肖,人们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喜庆热闹。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龙合一,极显龙之性情,气氛热烈,催人振奋。秧歌与龙舞,尽管流传地域有所不同,艺术形式略显差异,但在表现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氛围,以及追求家国富足和美、蒸蒸日上的质朴愿望上,别无二致。其传递的审美趣味及活动的意涵与功能,更在春节这一特殊而隆重的节日中变得统一。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6 铜梁龙舞——火树银花铜梁龙(摄影:娄禹光  首届非遗摄影展获奖作品)

无论秧歌、龙舞,还是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春节期间,人们用舞蹈、音乐、游弋等方式敬神娱人,狂欢庆祝。街头巷尾,人头攒动,民众成为庆祝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欣赏者和传播者。在祥和喜庆的氛围中,人们三五成群,驻足观赏,舒展身心,拍手叫好,忘却了平日的辛苦,感受到生命的酣畅,心中充盈着求真、向善、尚美的意愿。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7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莲年有余》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8 探访杨家埠年画作坊(作者:柳晓燕)

除了热闹的庆祝活动,春节里少不了吉祥物品的制作。在忙年的日子里,一张张寓意深长的剪纸作品爬上腊月里的窗户,给严严冬日里增加了些许暖意。艳丽的色彩、吉祥的纹样、奇特的构思,无不传达出人们祈盼生活红火、富裕安康的真挚愿望。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9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迎春图》

同剪纸一样,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题材丰富,内容包罗万象,因地域差异而产生出多种风格。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莲年有余》,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四川绵竹木版年画《迎春图》,尽管风格迥异,但都传达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诸多特性。人们在与自然和历史的和谐互动中,日积月累、沉淀摸索,用精湛技艺,将内心情怀投射到客观现实中,一件件春节吉祥物品的制作正是人们内心信仰的延续和审美趣味的追求。

三、固本迎福、广结善缘:春节非遗的社会人际关系愿景

春节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也囊括了众多具体的民俗文化和非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与家庭、宗族、社区、行业有紧密联系,且具有群体性,它们在巩固维系人际和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闹元宵、民间社火、庙会、抬阁等项目大多有这一特点,其中一些在春节期间实践的项目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10 传统美食元宵

元宵节,因其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得名,也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与春节关系最为密切的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元宵节当天,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吃汤圆、“走百病”,这些元宵节传统习俗除了丰富人们春节期间的精神生活、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更饱含着人们对于幸福团圆、安宁康泰的美好愿望。元宵之后,人们重拾行囊,迈进新一年的社会生活。

流传于河北霸州胜芳镇的胜芳花会是当地民众在春节期间自发举办的民俗娱乐活动,由当地传统的芦苇行业神——火神祭祀活动发展而来,以每年正月十一至十六开展全镇范围内的巡境、祈安、娱乐作为主要实践。巡境期间,各道花会队伍相遇后都要鸣锣换帖,以示礼敬友好,不同花会的会首、会众之间相互寒暄、作揖,一来一往间,个人、群体之间人际关系得以强化或修复;被巡境的区域也乐于受到眷顾与祝福,乡邻、镇域、同业间的关系也因这一活动变得愈发牢固。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11 河北胜芳花会举办期间,老镇区窄巷中的高跷表演和人头攒动的参与民众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12 花会之间互换拜帖以示礼敬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蚂虫另(此字为左“虫”右“另”,下同)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称青蛙为“蚂虫另”而得名。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虫另,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之时,这里人们便自发举行隆重热烈祭祀活动。他们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以跳蚂虫另舞、唱蚂虫另歌等方式共庆丰收,在融洽族群关系的同时,迎福祈愿。与之相似的还有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传说中“喜利妈妈”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实际产生于游牧生活。“喜利”,锡伯语意为延续;“妈妈”,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子孙孙得以不断繁衍生息。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当天族人将供品摆好,敬香鸣鞭。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是一个锡伯家族十分神圣的活动。由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摆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到农历二月初二,才收拢放回原处。这种强化与祖先联系的信俗,不仅告诉族人“从哪里来”,也让他们感到祖先的护佑,充满走向未来的期盼与勇气。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13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

从上述列举的非遗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巩固个人与家庭、宗族、祖先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强乡邻社区之间的团结互助,促进同业之间的交流团结,祈福纳祥,寄托愿望,这是春节相关非遗项目的共有特质和文化功能,也描绘出人们朴实美好的愿景。它们为本就充满祥和美满氛围的春节赋予了更多内涵,共同塑造了我们记忆中春节的模样。

四、宣德致知、寻根铸魂:春节非遗承载的知识与价值体系

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对文化认同感的塑造,是春节及相关非遗项目的另一功能。

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对联等通称,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最为关键。写春联、贴春联作为春节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在辞旧迎新、祈愿吉祥的意义背后,更通过楹联普及词义词性、平仄节律、形式句法等方面的知识,树立文化常识,培养语言习惯。寄情表意、习文明理,实乃一举多得、润物无声。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14 写春联

“石阡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在立春时节扮装“春官”说唱歌谣、劝农劳作的民俗表演活动,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说春一般在每年春节或立春时开始,春分时结束。说春词实际是唱,有简单的曲调,各地不一。“说春”分为“说正春”及“说野春”。“说正春”有固定春词,其内容主要是说“二十四个农事节气”“渔樵耕读”,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人文等方方面面。“说野春”又称为“说耍耍春”“说花花春”,内容丰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石阡说春是二十四节气相关习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活动对自然规律、农事知识、人生哲理的传达,毫无疑问对人们感知自然宇宙、构建特有的知识与实践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当然,除了已经被公布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众多文化表现形式外,诸如祭灶王爷、祭祖、扫屋、贴门神、迎财神等习俗,以及年夜饭上要“年年有‘鱼’”、晚辈对长辈要行礼跪拜、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等春节期间约定俗成的民风民规,也都于无声处滋养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对人情世故的把握。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图15 花萼楼祈福(摄影:黄镜亮  春节文化摄影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

春节之于我们,以及这些非遗项目之于春节文化的意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深远。我们欢度春节,春节印刻着我们的根与魂;我们通过春节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心相通,全球友人通过春节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实践,持续丰富着春节文化的多样性,强化着所有华人同胞的文化基因和共同体意识。

2020年让中国更加强大,让中国人更加团结、自信。农历辛丑牛年即将到来,理当牛气冲天。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已经做好了为来年奋斗的准备,也相信广大非遗人已经为春节期间的保护实践摩拳擦掌。让我们认真审视以春节为代表的非遗之美,在春节中为自己打气鼓劲,于中华文化的沁润中更加自信强壮,为厚重绵长的中华文化发声代言!

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愿祖国繁荣锦绣、中华民族再创辉煌

春节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单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

上述列表中的284个项目,是我们根据项目简介初步梳理得出,如有遗漏、讹误,敬请指正!

活动预告

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其中,重点活动为“视频直播家乡年”,主要在线上平台开展,以短视频、直播形式记录和展示各地丰富的年俗活动。届时,各地非遗保护机构、非遗传承人、网红达人将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展示本地特色年俗活动从筹备到进行的全过程、非遗代表性项目相关年俗场景等,让大家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感受家的味道、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