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清明为何雨纷纷

清明为何雨纷纷

  唐朝大诗人杜牧在《清明》这首名诗中,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佳句。清明时节多雨,是否有其科学道理?

  清明前后,我国江南一带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愈来愈多,气温升高较快,再加上东南海上的温暖潮湿气流吹拂,使这一带的暖湿气流开始很活跃。与此同时,北方的干冷空气的势力尚未减弱,又频繁南下,常常在江南或华南一带与南来的暖湿空气相遇。

  气象学上把冷暖空气的交界面,称之为锋面。在锋面的上空,由于南来的暖湿气流温度高而轻,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温度低而重,暖而轻的气流冷而重的气流抬举上升。暖湿气流爬升到高空后,受冷而温度下降,发生水汽凝结,形成了云层降下雨。如果冷空气势力很强,能够把暖湿空气推到海上去,那么江南一带受冷空气控制,将会是一个晴朗的天空。但是,每年的4月上、中旬,正值大陆上两股冷、暖空气的势力相当,持续的局面会维持很久,相持滞留在江南或者华南一带,这就造成连续不断的霏霏细雨。

  《清明》诗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这时雨情的写照。诗人以科学的眼光写出了“清明”多雨的科学道理。(来源于2004年4月3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陶本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