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的这首诗,真的很写实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基本上在清明节前后十有八九都是阴雨天,要么清明节当天是阴雨天气,要么就是清明节前后会下雨。
那么,为何清明节就多雨水了呢?清明节下雨好不好?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的农谚咋说的!
老话说“清明难得明,谷雨难得雨”,就说出了清明节和谷雨节气期间的气候特点,在清明节期间多雨水,一般很少出现晴天。而在谷雨节气的时候,反而雨水少,晴天比较多。
为何清明节总是雨水相伴?这样的雨天,对生活和农事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从科学层面来看,清明节多雨水有着复杂的气象原因。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气温迅速回升。
而南方地区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向北推进,与仍盘踞在北方的冷空气频繁交汇。
冷暖空气激烈交锋,使得大气不稳定,容易形成降水。
此外,春天低气压活动频繁,一个低气压常常会带来阴沉、多雨的天气,这也为清明时节的降雨创造了条件。
从气候统计数据来看,在很多地区,清明期间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充分印证了“清明难得明”这句俗语。
在农业生产中,清明下雨对农作物生长有着双重影响。农谚说“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可见适量降雨对春耕春种意义重大。
此时,越冬作物开始返青拔节,春播作物也陆续播种,土壤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满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雨水如同大自然的馈赠,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能促进冬小麦等作物根系生长,增强其抗倒伏能力,也有助于春玉米、棉花等顺利出苗。
另外还有“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指的就是清明节前后下雨,预示着春雨比较充足。
类似的还有“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等说法,都是说清明节下雨了,是雨水充足的预兆。
相反,清明节当天是大晴天,这样预示着后面降雨稀少,甚至还可能有旱情。
但降雨过量也会带来问题。“清明雨多,五谷脱壳”,过多的雨水容易导致田间积水,土壤透气性变差,使农作物根系缺氧,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而且,持续的阴雨天气还会引发病虫害滋生,威胁作物健康。关键一点,就是持续阴雨天气,人也容易生病,同时也不利于春播和春种。
除此以外,古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清明的时候多雨水,在民俗文化中也有着独特寓意。
因为清明不光是节气,而且还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雨水增添了几分哀伤、肃穆的氛围,仿佛大自然也在与人们一同寄托思念。
细雨纷飞的情境,契合了人们内心对逝去亲人的追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雨中祭扫,更显庄重和深沉。
从传统农谚里,我们还能找到更多关于清明下雨的见解。“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这句农谚再次强调了清明降雨对麦苗生长的积极作用,为小麦丰收打下基础。
而“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则从更宏观的角度,表达了清明雨水充沛对全年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意味着风调雨顺,农民有望获得好收成。
但也有农谚警示过度降雨的危害,“清明雨不断,伏里要旱断”,指出清明降雨过多可能会打破后续的降水规律,导致伏天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水分需求。
“清明难得明”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先辈们生活智慧的凝练。清明下雨,既为春耕带来生机,又承载着浓厚的文化情感。
无论是晴是雨,清明始终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的重要节点,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期待新一年的丰收与希望 。原文地址:https://shaonianke.com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