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发展阶段,也即两个百年目标之间的发展阶段,时间为30年左右。
在这个新发展阶段,有两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第一阶段,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由于基础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区域竞争,就是围绕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不掉队、不落伍,甚至走在前列、率先达标展开的。
撰文 | 喻新安
01/
我国区域竞争出现新态势新变局
去年10月至今年6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召开了党代会,对本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谋划、设计和部署,提出了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大体说来,各省市自治区谋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为三种类型:走在前列型、力争出彩型、有所作为型,由此形成了我国新阶段区域竞争的新态势新变局。
(一)走在前列型
以东部发达省份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为主。
上海提出: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率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北京提出: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加强"四个中心"(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广东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江苏提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到2035年,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范例。
浙江提出:坚持"两个先行",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山东提出:"走在前、开新局",是对山东工作的全方位要求,是对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全过程引领;要以走在前的境界标准,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中部的湖北省提出: 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二)力争出彩型
以东部福建、河北,中部河南、湖南、安徽,西部重庆、四川等省份为主。
福建提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超越,力争用三个"五年规划",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河南提出: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湖南提出: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
安徽提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四川提出: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聚焦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
重庆提出: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三)有所作为型
以东北三省、西部边疆省份、中西部经济总量偏小的省份为主。
贵州提出: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全力建设"四区一高地",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甘肃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打造"一带一路"开放枢纽,打造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黑龙江提出: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宁夏提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壮丽篇章。
青海提出: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着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着力探索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着力强化国家安全战略要地功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02/
当前区域发展和竞争呈现一些新特征
(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上海提出:坚持"五个人人"导向(即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谱写新篇。
北京提出: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
浙江提出: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和清廉建设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打造数字变革高地、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高地、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
安徽提出:建设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
江西提出:全面建设创新江西、富裕江西、美丽江西、幸福江西、和谐江西、勤廉江西。
黑龙江提出:着力建设质量龙江、创新龙江、开放龙江、绿色龙江、幸福龙江、勤廉龙江。
(二)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核心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广东提出: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内外双向发力,构筑内畅外联的高水平产业链、贸易桥、基础设施网,在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江苏提出: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支撑、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为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
山东提出:率先探索内外循环双向互促、供给需求协同发力的路径模式,构筑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海南提出: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自由贸易港,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上海提出: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作为最集中的工作导向和最鲜明的奋斗指向。
广东提出: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把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更具辐射力的改革发展主引擎。
江苏提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勇当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争当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表率。
浙江提出,创新制胜,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
山东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
安徽提出: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进一步提高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贵州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着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着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着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
山东提出: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天津提出,坚持"以用立业",持续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河南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安徽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江西提出:以创新支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辽宁提出: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奋力开创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
湖南提出: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使湖南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诞生地、重大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接地、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汇集地。
(五)以彰显区域特色为特征
上海提出:坚持"四个放在"(将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
广东提出:牵引珠三角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全球名企、全球名品、全球标准。
河南提出:坚持龙头带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加快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湖北提出: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和产业集群。
四川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枢纽。
江西提出:优化完善"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以重塑区域优势为抓手
上海提出:把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总部经济集聚地。
广东提出,以功能区战略为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山东提出:加快省会经济圈同城化,省市一体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湖北提出:完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机制。
陕西提出: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做实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为主要抓手,推动关中协同创新发展。
甘肃提出:推动构建"一核三带" 区域发展格局( 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带、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
03/
区域竞争新变局下的河南应对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虽然经济总量全国第五,但人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还是欠发达省份。
在新阶段区域竞争呈现新特征新变局的背景下,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根据中央"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要求,立足省情,积极应对,做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决策,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出现新气象。
(一)制定应对重大变局的发展目标
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具体说,就是到2035年,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
"两个确保"的目标,体现了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加压奋进开创新局的指导思想,对全省上下振奋精神,激发动力,挖掘潜能,争创一流,已经和将继续产生强大的引领和鞭策作用。
(二)不断提升河南发展的动能势能
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批准河南设立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等,形成国家战略在中原的持续叠加。
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对照全国、全球标杆,把谋求出彩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转化为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具体规划、举措和项目,促进各类要素高效集聚,动能势能持续积累提升。
河南在攻坚转型中蓄势崛起,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彰显,影响进一步扩大,整体态势持续向好。
(三)以制造业为主重塑河南产业体系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构建"556"产业体系,即做强优势产业,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5大优势产业能级;做优传统产业,加快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纺5大传统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做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6大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打造"双核引领、两轴支撑、三带协同"的制造业空间格局,引导各县(市、区)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加强企业梯队培育,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计划和企业家培训提升工程。
(四)再造推动后发赶超的比较优势
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注重扬优势,巩固提升已有优势,加快培育新的优势,使得河南区位居中的优势、交通互联的优势、农业和粮食生产优势、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等,通过优势再造得以强化和升华。
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综合交通、绿色低碳高效能源、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九大重点领域实施补短板重大项目。
特别是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势头强劲,正加快推动局部优势、单一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
(五)善于和勇于抢抓各种发展机遇
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站位全局找准定位,把创新驱动、科技进步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数字化转型,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处在中高端。
紧抓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把郑州都市圈从"1+4"扩容到"1+8",不仅拓展了空间,更提升了潜力;不断完善内外联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提升河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谋划实施黄河实验室、沿黄生态廊道提质工程等重大项目;打造黄河黄金文化旅游带,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六)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把创新摆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拉高标杆,变"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为"国家创新高地"。
近一年来,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新组建6家省实验室挂牌运行,推动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高标准建设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系统谋划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优化调整,量身定做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和支持政策,遴选7所高校11个学科培育"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出台"1+20"人才政策体系,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七)坚持顶层设计与系统推进相结合
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为例。
顶层设计表现在,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敢于到全新的、更公平的赛道上,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赶超。
为达到这一目标,采取了系统推进举措。抢占新赛道,实施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拓展、新品牌培育、新生态构建工程,使钢铁、有色、轻纺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锚定科技创新关键点,开展原创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形成智能装备先进材料、关键基础件、智能系统、成套装备一体化创新链条。
推动产学研融合,嵩山实验室与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实现了河南信息产业领域创新之核与产业旗舰的携手合作。
(八)坚持制度型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开放政策制度体系,在提升开放平台和开放通道能级、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领域不断取得制度创新突破,推动开放载体功能日益完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快提升,初步构建起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型开放框架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改革举措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建成贯通省市县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资战略性布局优化、国企专业化重组。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助力开发区明确主导产业、减轻管理负担、拓展发展空间。
(本文首发顶端新闻客户端,作者授权豫记转载)
喻新安
河南洛阳人,经济学博士,教授,
国家统计局“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特邀专家,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咨询专家,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理事长,
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831.html
下一篇
百度网站怎样优化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