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十年小米,雷军再出发

十年小米,雷军再出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指纹识别引发的雪崩

喝完小米粥,成立公司之后2个月,雷军第一次感受到了快乐。

小米最初的团队用2个月开发出了MIUI—一个基于Android系统深度定制的第三方手机操作系统,这是小米的第一款产品。为了测试稳定性,小米从自己的论坛招募用户来“刷机”。

在安卓系统尚不完善的当年,刷第三方ROM有可能让手机变成“砖头”,但还是有100位用户报名。为了感谢这100位勇敢者,小米用他们的名字做成了启动界面。

雷军在金山从22岁待到38岁。这16年的苦熬,让他总结了两件事,一是顺势而为,二是“专注、口碑、极致、快”。

这100位用户的力量让雷军对口碑有了切身体会。没有任何推广,第二周翻了一番,200人,第三周400人,第四周800人。

“米粉”,后来成了小米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了小米的标签和基因,甚至是小米商业模式的根本。

2011年8月16日,北京798艺术中心,人潮涌动。小米精心培养了一年多的“米粉”们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这个能容纳近千人的会场依旧太小,很多人甚至没有挤进去。

雷军甚至被挤在门口,进不了会场。他只好喊了4个男同事,把他护送进去。

雷军终于登台了。他身穿凡客诚品的T恤和牛仔裤,脚踩乐淘网的“疯狂的小鸟”帆布鞋,站到了聚光灯中央。

1 999元,现场响起了长达半分钟的欢呼和尖叫。

从那之后,小米就站在了风口上,它让“中华酷联”们节节败退,令摩托罗拉、HTC和三星退避三舍。

2014年,小米销量增长超过200%,达到6 000万台,超越三星成为国内手机品牌销量第一。次年初的亚布力论坛上,雷军意气风发,大谈小米快速成长的成功之道。

但此时,估值450亿美元的小米,已经显露出隐患。

2015年初,小米Note发布,最低配售价2 299元起,最高配高达3 299元。这是小米第一次冲击高端市场,但产品设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没有装配指纹识别,就连最高配置都没有。

关于这次设计失误,小米内部是做过反思的,当时认为小米手环可以解决解锁和支付的问题,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那一年的市场上,小米有着诸多竞争对手:同样冲击高端市场,但配备了指纹识别的华为Mate7;配置几乎一样,价格却低了25%的乐视手机;魅族的经典之作MX4和采用机海战术的魅蓝系列。

更不要说线下还有OPPO和VIVO无孔不入的门店。放弃线下,曾经是小米成功的秘籍,但在那时成了阿喀琉斯之踵。

除了小米Note设计失误,小米在那一年竟然没有推出自己的旗舰机型,小米4卖了一年多。反倒是红米接连推出了5款机型,这让外界对小米的战略有些看不明白。

就连后来拯救小米的海外市场,在这时候也出了岔子。刚刚组建的小米印度团队对小米4的前景盲目乐观,找雷军要了50万台。2015年1月,这款旗舰手机在印度发布,但当时小米在印度刚刚起步,完全卖不动。

雪上加霜的是,这批手机是3G版本的小米4,当时国内市场已经完全进入了4G时代。

这10亿元的库存,消化了一年多,令小米损失惨重。

雷军后来甚至反思过那轮让小米估值到达450亿美元的融资,“要么就不要融资,保持足够低调;要么就融一笔花不完的钱,像美团和滴滴那样杀个痛快”。

2015年,小米出货量7 000万台,增长近乎停滞,距离雷军年初制定的1亿台目标也差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