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蚂蚁集团上线了蚂蚁链企业碳中和管理 SaaS 产品 ——“碳矩阵”,并已用于自身的碳中和流程管理。
据了解,“碳矩阵”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点,使得蚂蚁自身碳排放、碳减排、清结算、监管、审计等过程公开透明,相关记录可随时追溯查证。
最近一段时间,碳中和的概念越炒越热,蚂蚁集团推出“碳矩阵”有什么企图?这与之前的蚂蚁森林又有什么关系?“碳矩阵”在今后可能会起到什么作用?
“碳中和”概念火爆,和普通人关系有多大?
“碳矩阵”的推出,与近期被广泛使用的碳中和概念密不可分。
简单来说,“碳”就是指二氧化碳,“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的方式,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进而降低温室效应。
碳中和并非是一个短期风口。
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现象愈演愈烈,碳中和概念得到了世界上多数主要国家的认可。因此,碳中和有很大可能成为今后“衣食住行”变化的关键,甚至引领了今后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
例如以后买房,可能还要看房子是否省电;吃牛肉,也可能会在原本的肉价上,再加上一层碳税,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人造肉、燕麦奶方向大热的缘故,因为植物蛋白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约是牛肉的一百七十分之一。
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将碳中和强加给每个企业显然不可行,因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在整个碳交易体系中,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固定的碳排放量,如果企业今年的碳排放额度不够了,那么就不能继续生产了。如果企业不想停产,那么可以通过碳市场,向有富余碳排放权的企业进行购买,国家也可以利用这种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从而推进碳中和的实现。
碳中和的概念进入中国也有不短的时间,各地政府也分别有进行尝试,直到2020年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双碳”战略后,碳中和才成为每个产业都要去努力完成的目标。
在政策响应下,蚂蚁集团推出“碳矩阵”这款碳中和管理 SaaS 产品便不足为奇,不过这种举措不仅让我们联想到此前的蚂蚁森林,作为同一家集团推出的产品,这二者有什么关联?
种树之外,蚂蚁森林的水有多深?
实际上,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然已经开放,但还是要落后于起步较早的国外玩家。据特斯拉2020年财报数据,其仅靠出售碳积分,就获得了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
作为一家国际性的企业,蚂蚁集团显然注意到了彼时境外成熟的碳交易市场,以及其背后丰厚,但由于当时国内并没有完备的碳交易产业链,因此蚂蚁集团只是推出了蚂蚁森林这个全民级的应用进行试水。
那么蚂蚁森林是否是其大笔捞钱的“阴谋”?
是,也不是,更确切的来说,蚂蚁森林可以说是蚂蚁集团的一个“阳谋”。
公开资料显示,蚂蚁森林是由北京环境交易所(现已更名为“北京绿色交易所”)做技术支持,其项目描述为:“将用户日常使用场景纳入到碳减排的模型中,通过公益基金会购买个人碳账户中积累的绿色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植树行为。”
其运转方式涉及很广。首先我们通过减排行为来获得能量,也就是归属于个人的碳资产,当能量积累到一定额度后,可以点击种树。
种树也不仅仅是拿我们的碳资产去换树苗,而是一些公益基金买走了碳资产,但这笔钱没有给到我们个人,而是由他们代管,去买到真实的树苗,再拉到阿拉善批量种下。
虽然我们个人的碳资产被公益基金买走,但实际的资金并没有打给用户,不过侵吞用户资产并不是蚂蚁森林赚钱的手段。
理论上这个树和碳资产都是个人的所有权,蚂蚁集团只是提供了平台和渠道,而且目前碳交易市场并不对个人开放。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真的对个人开放了,碳交易市场也是有边界的,这些能量球只是支付宝或者是蚂蚁集团承认的,国家并不承认。
而且碳价格也没有那么贵,目前国内的碳价大概在40-50元/吨,可蚂蚁森林的能量却是以克计算,1吨等于1000000克,攒上几年不种树,也未必有1吨能量。
那么不靠这个赚钱,蚂蚁集团为什么要去做蚂蚁森林呢?
这就是蚂蚁集团的阳谋所在,可能单独蚂蚁森林这个项目不赚钱,但延伸方面却是大赚特赚,最直接的就是提高了支付宝的打开率。
其次,依靠蚂蚁森林,蚂蚁集团还打通了各个公益基金会的渠道,拓展了朋友圈,为自身的金融服务赚足了吆喝。
最重要的是,蚂蚁森林其实是一个金融产品,其诞生于蚂蚁集团推动绿色金融的战略,初衷是试验和探索一套能够使个人参与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机制,种树只是披着“互联网”的外皮。
一旦后续国家开放个人碳交易市场,在这方面早有经验的蚂蚁集团,就可以成为政府的首位合作伙伴,此前积累的大批用户也能够快速转化。
因此,此次推出碳矩阵,也正是蚂蚁集团“阳谋”的下一步棋,而且也可能是影响深远的一步秒棋。
率先推出碳矩阵,蚂蚁集团的野心在哪?
蚂蚁集团推出“碳矩阵”的消息,只是从其微信公众号开始传播的。但这则看似“低调”的消息,却令蚂蚁集团流露出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
在《企服研究社》看来,推出碳矩阵,蚂蚁集团可以在这些方向继续深耕:
1、抢占碳交易企业用户
上文提到,碳排放权在今后很可能成为制约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碳交易市场的前景肉眼可见,至少也是千亿级的大市场。
碳矩阵正是一个“企业碳中和管理SaaS产品”,可以简单理解成碳中和领域中,类似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支付工具。作为国内首个碳中和管理产品,碳矩阵无疑能够获得大批企业用户。
而且蚂蚁集团还透露,该款产品已经用在了其自身的碳中和管理中。这种“以身试法”的行径,还能够打消对于安全性存疑的企业用户,让他们一同加入碳矩阵的用户大军。
2、为政企用户提供可溯源服务
据了解,碳矩阵利用了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点,使得碳排放、碳减排、清结算、监管、审计等过程公开透明,相关记录可随时追溯查证。
不满足碳排放量,就不能继续生产。今后企业碳排放量也很可能被抬到与缴税同等的地位,国家打击偷税漏税的力度不必多说。
如果在碳排放方面,有一款能够溯源,追踪企业碳排放量的服务,也能够让政府部门的工作更加清晰透明。因此凭借技术和经验,蚂蚁集团是政府最合适的系统合作开发伙伴。
3、建立碳排放的线上交易所
如今移动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很多行业也开启了线上服务,碳交易市场同样如此。
但目前国内碳市场只对企业开发,个人想参与其中还需要注册公司。不过按照发展规律来看,碳交易市场对个人开放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大批个人用户的蚂蚁集团,便具有天然的竞争力,很容易构建出一个碳排放的线上交易所。
当然,在国内这不可能由蚂蚁集团一家吃下,但即便是和政府部门合作,这背后的利润空间也是非常大,碳矩阵也可能成为像支付宝一样的国民级应用。
结语:
如今全球技术革命正在由环保需求推动,碳中和在今后数十年里,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无数人的生活。在“双碳”愿景之下,蚂蚁集团推出“碳矩阵”适逢其会。其不仅能够收获响应号召的美名,还能抢先一步,获得大批企业用户,为后续碳交易赛道做好铺垫,着实是一步秒棋。
作者:斟酒
本文来源:企服研究社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