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红海内外网络,但也引起巨大争议。
同时,她在海外也有大批粉丝,海外社交平台上订阅者达741万。作为参照,美国主流媒体CNN在其上面订阅量是794万。
没有看过她的视频的朋友可以先感受一下:
从造面包窑、做竹子家具、文房四宝、做衣服,到烤全羊、酿酒、酿造黄豆酱油……总之,正如网友所言,没有李子柒做不出来的东西。
但和其他博主不一样的是,李子柒拍摄的过程异常“追根溯源”,时间跨度会拉得非常大,展现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
拍“酱油酿造”,她从种黄豆开始;
过冬做“棉被”,她从养蚕宝宝开始,展现了手工蚕丝被制作全过程;
介绍活字印刷,她特地找师傅学习了小半年,学习制作文房四宝的视频拍了近两年。
这些视频中还围绕着亲情的因素,李子柒和奶奶相依为命的温馨日常赚走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这个穿着粗布汉服干农活的姑娘,执着于回归万物本质,用中国传统技艺展现美食、器物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
不少人会问,在当代社会,能把“田园牧歌”生活变为现实的李子柒究竟是何许人也?
李子柒生于1990年,四川绵阳人,由于从小继母对她不好,李子柒是跟着爷爷奶奶在四川农村长大的,爷爷去世后,奶奶就成了李子柒在这世上的至亲之人。
由于家境清贫,14岁她就辍学出去打工了,2012年因为奶奶的一场重病,她决定回家照顾奶奶。 2016年,她开始策划起自己的短视频节目。
在采访中,李子柒回应了一些外界对她的好奇和质疑。李子柒表示,自己拍摄这一系列视频的初衷是让人们放下压力,轻松一下。她想让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孩子们知道,餐桌上的饭菜都是从哪儿来的。
在刚开始拍视频时,她一人承包了所有拍摄工作。两年前,她曾晒出视频制作的幕后照片,回应“有团队”的质疑。现在她有了一位摄影师和一位助理,不过视频怎么拍,拍什么,她仍然亲力亲为。
李子柒表示,她从现实生活知识和古代技艺中汲取养分,只是想拍出自己的生活,或者说,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坦言,目前只想专注于自己的内容制作,做些有意义的事,就像小时候曾经资助过她上学的人那样。
她穿着一身优雅汉服,身处于一个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周围的景色都带有独特的古风魅力,纯天然的食材,简单实用的厨具,传统复古的烹饪手法都深深地吸引着观众。这让许多繁忙的都市人群放松了身心。她复古的视频相当吸睛,如凉风袭面。用“传统”一词来形容她的视频最为合适。
李子柒凭借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了一个短视频的全新领域 —— 用古法做佳肴。看她的视频会让你感到如同穿越一般,好像是古代一个充满才情的美丽女子来到了现代互联网世界一样。她的视频也让观众们“梦回桃源”。
近期
关于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
让李子柒成为全注的焦点
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不真实,拔高了现实生活;也有人认为乡土社会代表不了中国全貌,会带来误解;还有人质疑其包装炒作的成分,担当不起“文化输出”的重任。
△ 微博大V对于“李子柒是文化输出”的否定
有人觉得,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输出?央视、人民日报这样回答
在受到网友质疑的同时,另一方面,人民日报、央视等央媒纷纷为她点赞。
人民日报评价称李子柒视频中展现的到底是真实生活或精心演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赏心悦目之际让人愿意接近,在输出文化之前她先“讲好了故事”。
央视评论也表示: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都在一帧一帧的画面里。称赞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另外还有不少社评都认同,试图让一个视频博主来承担“文化输出”重任,听上去有点苛责也不现实。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汇时评认为,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启示首先体现于技术手段和呈现形式上。
李子柒借短视频走红则再次证明,只有那些能够契合新的传播语境的文艺样态,才有可能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这条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出海现象——为什么网络文学能够俘获一大批不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具备的跨文化融合优势,能够更好地表达互联网时代全人类所共有的文化体验,从而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
启示还表现在传播内容的层面上。
无论是抖音,还是Youtube、Instagram,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的视频平台上,“生活向”的内容正越来越多地占据“头部”位置。此类内容除了娱乐休闲功能之外,更具备一种审美文化功能:以邻国日本举例,其文化中所崇尚的极简主义,正是通过那些网红家庭主妇的收纳视频或人气博主“一人食”的日常而漫射出来的。原因也简单,日常生活最能展现文化的润物细无声,是抽象传统文化的具象表现。
李子柒的短视频,从做豆瓣酱、采野生菌菇,到染布做衣服、古法造纸,都在试图重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而海外网友对这些视频的追捧,也印证了一段时间以来学界的观点:当世界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西方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中国,希望从中国文化中获得解困的良药与慰藉。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波网络热点是值得积极看待的,而关于“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争议里,其实也有很多如何更好地开展对外沟通与交流的建议与期待。这期待里,应该也包括重视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新力量,从而更好地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还相对单一。迫切需要发挥多种力量,实现多点开花、多路进发,也迫切需要更多打动人心的优质作品,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兴传播手段焕发光彩、赢得世界掌声。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记录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博主在海外视频网站上成为流量大V。
除了李子柒,
还有崇尚发明创造的“手工耿”
热衷展现民族美食的“滇西小哥”
被称为“鲁班再世”的“阿木爷爷”
这些中国博主的质朴生活,也感动了许多外国网友。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无论怎样的文化,想要让别人理解,必先打动人。”
文化输出,我们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李子柒”,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动鲜活地创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综合文汇报(记者邵岭、张祯希)、中国日报、观察者网等
编辑丨Jocelyn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