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2月13日电(记者 周润健)经过科学的抢救、挖掘、整理、立档,我国目前已有18个产地的木版年画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12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的“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上透露的。
中国木版年画是运用木刻雕版、套色印刷、手工彩绘等技法呈现艺术形象的民俗绘画。作为节庆民俗的鲜明载体,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分布广,影响大,人文含量高,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格鲜明。
冯骥才介绍,2002年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率先实施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在全方位、大规模田野普查的基础上,现已出版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4期《年画研究》刊物,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再研究”——形成30万字专著《传承人口述史方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科学的抢救、挖掘、整理、立档,杨柳青、武强、桃花坞、朱仙镇、绵竹等18个年画产地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而且还选定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并对重要的传承人做了口述史的记录。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