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与非遗相伴,立下志向一辈子传承弘扬非遗,周围人不解的目光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他们接触非遗时,没考虑靠它养家,如今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他们都小有成就。在他们的“非遗账本”里,收入是绕不开的考虑因素,但绝非全部。
山东济南大明湖风景区南侧的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漫步的游人常会被一处沿街仿古建筑吸引。门口挂的黑底金字牌匾“向群皮影社”,彰显着这家门店的文化气质。
6月4日是一个普通的周二。李娟和团队正在这里给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解皮影历史,面前摆放的各类皮影文创让人目不暇接。1986年生人的李娟,10岁开始跟随爷爷学习皮影,如今是济南皮影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因团队多为年轻女性,网友给李娟团队起名“皮影女团”。
过去十几年,李娟团队得到快速发展,频繁走进学校、公共文化场馆及各类展会演出,知名度日益提升。今年“五一”,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向群皮影社”正式对外开放。后者是老字号,历史能追溯到1955年李娟的曾祖辈,现在等于是李娟将其恢复起来。
“向群皮影社”上下两层,一楼做手工、展示文创,游客能自己制作皮影元素的耳钉、胸针、摆台;二楼是能坐110人的剧场,每周六晚上固定演出皮影戏。
李娟团队目前6个人,工资之外,她为大家缴纳了“五险一金”。谈起收入,李娟说“目前刚够团队吃饭”。李娟又说:“如果单纯为了钱,当初不干这个,还是有情怀在里头。”
在很多场合,年轻传承人都是焦点。人们一方面赞许年轻人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另一方面也好奇他们靠什么生存。毕竟,和上了岁数的传承人比起来,年轻传承人首先要面临的,是拖家带口的生活压力。
1990年出生的聂鹏,如今上班的地点离家很近。出家门往西走一公里,就是山东潍坊高密市红高粱艺博园。他上班的地方,就是艺博园里的非遗体验基地。只不过与别人的上班不一样,他是非遗体验基地负责人,不仅要传承项目,还要考虑团队30个人的吃饭问题。
聂家庄泥塑是国家级非遗,聂鹏打小跟父亲聂臣希学,目前也成了潍坊市级非遗传承人。聂臣希是典型的传统手艺人,喜欢关起门研究技艺。到聂鹏这,他开始想方设法把项目做大,让更多人知道。
前些年,聂鹏对聂家庄泥塑进行样式创新,传统“泥叫虎”有了新模样。同时,他开始网络直播,线上向万千网友介绍聂家庄泥塑。兜兜转转几年探索之后,聂鹏看准了研学游市场,在高密市红高粱艺博园租下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占地67亩的院子,以聂家庄泥塑为主,融合潍坊市八九个非遗项目,开始做起非遗研学。
2023年国庆节开业至今,聂鹏的非遗体验基地月均接待超3000人研学。为提高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他跟青岛等地高校对接,辟出专门场地供高校团队进行实践研发,研发成果由聂鹏的基地负责落地。
“目前看,基地前景很好,当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聂鹏告诉记者,他打算用两年到三年的时间,把非遗体验基地真正做起来,吸引更多非遗项目加入。
非遗体验基地一年的运行成本是200多万元。聂鹏说,以市场化理念运营基地,能够保证长久发展和项目的持续传承,赚多少钱并不是他最关心的。“这些非遗项目都是高密和潍坊的文化符号,都是几百万人的家乡记忆。几辈人传下来,传到我肩上,我有责任把项目发扬光大。”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glev.cn/tnews/7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