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关于“非遗”,你了解多少?

关于“非遗”,你了解多少?

关于“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非遗”中国

中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232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29项入列;27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7项入列。

截止目前,国务院共公布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1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主要由政府相关政策,文化部非遗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非遗推广中心等共同推动。2011年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指出,十二五期间,将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传承和发展。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上图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非遗”平阳

我们平阳县享有“武术之乡”、“象棋之乡”、“传统戏剧之乡”的美誉,到目前为止,平阳木偶戏、单档布袋戏、温州鼓词、东岳观道教音乐“十方韵”、“鳌江划大龙”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鹤拳、太平钿剪纸、木活字印刷术、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等21项省级、平阳山门弹棉技艺、木偶制作技艺、温州蛋画、平阳点色刻纸等9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并且拥有2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其中的“木偶戏传承教学基地”设立在昆阳一小。

本期给大家介绍以下几个各具特色的“非遗”:

平阳木偶戏

平阳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木头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平阳当地民间就有木偶戏活动。平阳木偶戏是以提线木偶为主,布袋木偶、杖头木偶、人偶为辅,四位一体的综合木偶艺术。其民间班社众多,活跃于集镇乡村、广场庙会,演绎着古今生活百态,表演形式独特,活泼多样,唱腔兼唱高、昆、徽、乱、时、滩六种声腔,语言兼唱官话、瓯语与闽语,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研究价值。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始建于 1919 年的“乐声社傀儡公班”,建国后曾分别改称为“新民提线木偶剧团”、“平阳县提线木偶剧团”和“平阳县木偶剧团”, 2012 年经改制并更名为 “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现有演职人员 35 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 9 人,中级以上职称 12 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 名(卓乃金),省级非遗传承人 7 名,市级非遗传承人 9 名,县级非遗传承人 10 名 。

近年来,中心不断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现有优秀代表剧目《断桥》、《水漫金山》、《花灯缘》、《时针飞转》、《蓝星星之歌》、《神琴飞进大森林》、《神奇的雀翎》、《雁荡狗娃》、《金凤凰》、《知县•轿夫》等和特色木偶小品《舞狮》、《车技》、《耍猴》、《济公》、《智斗》、《挑水谣》、《异域风情》、《徐策跑城》、《贵妃醉酒》等。曾荣获国家级奖项 15 个,省市级奖项 300 多个,并多次进京分别为全国人大代表及东欧 17 个国家的党政代表团演出。出访过欧洲、美洲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古老的东方艺术受到了国际友人们的热烈欢迎, 1998 年荣获墨西哥第十一届国际木偶节最高荣誉奖。 同时,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广泛开展公益性送戏演出活动(每年达 150 多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活跃和繁荣了农村校园文艺舞台。

单档布袋戏

“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一个人便能热热闹闹地演出一台戏,这正是我国木偶戏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单档布袋戏的真实写照。

单档布袋戏又称“掌上戏”,是独特的汉族戏曲艺术表演形式,艺人通过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器。在过去,只要有演出,老百姓们都会前往观看,哪怕表演结束了也久久不愿离场,逢年过节能够看上一场布袋戏,那是生活上的一种享受和追求。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普及,娱乐方式日渐丰富,看戏的人少了,表演的艺人也已为数不多。

今年74岁的叶夫照,正是我县单档布袋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同时也是我县单档布袋戏传承基地的负责人。除了传承师辈们的艺术特长外,叶夫照还博取众家之长,在传承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使这古老的布袋戏艺术更显其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将近50年的表演生涯,让他对这门艺术既喜爱又担忧。“担忧这门艺术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渐渐消失。”叶夫照表示。2007年,他召集北港一带的布袋戏艺人商量布袋戏传承事宜,经过反复协商,最终于2008年在山门创建传承基地。目前,该基地有25位表演艺人,随着艺人们的不懈努力和政府的重视,2016年12月山门镇被评为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乡镇。

鳌江划大龙

2014年11月,浙江省平阳县申报的传统舞蹈“鳌江划大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鳌江划大龙始于明万历年间。当地渔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或庆祝丰年,在每年元宵节前夕,兴起划大龙活动。根据文献考证,至迟在清代,鳌江划大龙已在平阳民间盛行:“古鳌头上下三步(埠),凡某步(埠)迎(大)龙,其余两步(埠)即扮抬阁、高跷、烟火等戏。”由于在划龙中发生斗殴和强索缘银现象,清光绪年间,平阳县令汤肇熙曾下告示,禁止划大龙。 但民俗自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很难一禁即止的。到民国时期,划大龙更加盛行。1916年,平阳人王理孚曾著文描述鳌江划大龙盛况:“(鳌江大龙)每逢旧历元宵赛展三日夜,用火化去。迎灯之夕,健儿数百负之以趋,绕市三匝,小孩三五成群,于道间拾得片鳞寸甲,即欢呼疾走,以表欢迎之意。金鼓喧阗,人声鼎沸,亦壮观也。”

太平钿剪纸

2007年6月9日,太平钿剪纸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钿剪纸的外观有方有圆,以寿桃形、波浪形相间居多。处在字太平钿剪纸作品《福娃》太平钿剪纸作品《福娃》样当中的大多为铜钱图案,也有花环形图案,或字样当中还有字样,如“鱼水千年合”当中是“合”字;也有字样当中无图案,即整张太平钿剪纸全由字样构成,字样按上下右左中的顺序排列。

太平钿剪纸的内容多与喜庆节令、五谷丰收等联系, 如“寿”、“福”、“福(中)寿”、“丁财两旺”、“同行到老”、“长生不老”、“福贵荣华”、“花篮双喜”、“松柏长青”、“寿比南山”、“平安吉庆”、“家门清吉”、“四季平安”、“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千岁”、“步步高升”、“鱼水千年合”、“百年好合”、“五子登科”等。人们把剪好的太平钿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椅子上,以表达自己的喜乐感情;或者把太平钿图案放在贺礼之物上,以示庆贺和歌颂。太平钿剪纸作品《雉鸡》太平钿剪纸作品《雉鸡》太平钿剪纸的名称体现了民众祈求太平和岁熟年丰的愿望。题材视场合各有不同:如婴儿对周对应的剪纸作品为“千岁”;上学就业对应“步步高升”;新屋落成对应“丁财两旺”。平阳太平钿剪纸具有人文历史活化石的价值,蕴含丰富的民风民俗知识。

太平钿剪纸传承人柯娟娥

结语

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外学习,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各个新领域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如今,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的重视是势在必行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继承了先人的智慧与艺术之后,能为我们民族开创出更精彩的文明。